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

अब Quizwiz के साथ अपने होमवर्क और परीक्षाओं को एस करें!

經濟軟著陸是指國民經濟的運行經過一段過度擴張之後,平穩地回落到適度增長區間。國民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年度間經濟增長率的運動軌跡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圍繞潛在增長能力上下波動,形成擴張與回落相交替的一條曲線。國民經濟的擴張,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企業之間具有連鎖擴散效應,在投資與生產之間具有累積放大效應。當國民經濟的運行經過一段過度擴張之後,超出了其潛在增長能力,打破了正常的均衡,於是經濟增長率將回落。"軟著陸"即是一種回落方式。

"軟著陸"是相對於"硬著陸"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大起大落"由過度的"大起"而造成。國民經濟的過度擴張,導致極大地超越了其潛在增長能力,嚴重地破壞了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均衡關係,於是用"急剎車"的辦法進行"全面緊縮",最終導致經濟增長率的大幅度降落。

、歐盟警察組織(Europol, European Police Office)之成立背景為何?(15 分)此種司法互助共同打擊犯罪之模式對於臺灣海峽兩岸四地(臺灣、大陸、香港、澳門)在刑事司法互助上有何參考之處? 三)歐盟警察組織的打擊犯罪模式對於台灣海峽兩岸四地刑事司法互助上有何借鏡? 1.兩岸四地同屬華人社會,彼此在文化、語言方面有較歐盟警察組織更多的優勢。如上所述兩岸四地可以參照「歐盟警察組織」成立的方式,共同商討成立相關組織公約,也建立一個常態性、互助、合作的打擊犯罪組織。 2.在此前提下,兩岸四地應該放下政治上的歧見,彼此以對等的立場共同促使這種共同打擊犯罪組織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3.惟觀諸當下兩岸四地政治環境,要以對等立場成立組織公約亦是相當困難的工作,在任何一方沒有放下對國家主權、以及在意識形態的掛帥下,兩岸四地要產生如同歐盟警察組織這樣的國際執法協調機構,吾人認為是相當困難的。

(一)歐盟警察組織之成立背景 1.主要是由於1991年時德國總理提議,他呼籲歐洲國家在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BKA)的基礎上建立歐洲警察部隊。但是歐盟警察組織並非是一個警察部隊。歐盟警察組織的人員實際上並沒有警察權,亦無執行偵查的權利。 2.歐盟警察組織是處理犯罪情資的歐盟組織,它主要的任務是協助各會員國執法機關防制重大組織犯罪。 3.歐盟警察組織的成立,主要是根據名為「歐盟警察組織公約」的國際條約。雖然當時是一項重要的外交成就,但自生效以來,確也飽受批評,諸如條約內容過於刻板、缺乏明確性等等,歐盟警察組織只能處理恐怖主義、毒品販運及其他重大跨國犯罪等特定類型。 (二)歐盟警察組織的架構 1.歐盟警察組織是一個國際執法協調的機構,總部設於荷蘭的海牙,服務於總部的人員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般職員及聯絡官。 1).一般職員:主要負責共同性事務,例如規劃及分析工作等。 2).聯絡官:主要是會員國執法機關的派駐代表,他們彼此合作處理那些影響自己國家執法利益的案件。 2.各會員國指派一名代表組成「管理委員會」,每年至少開會兩次討論歐盟警察組織目前活動及未來的發展議題。

國際現勢 東西對抗與南北對抗 (一) 東西對抗: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採取 圍堵 政策對抗蘇聯的赤化,學者稱此為 冷戰 時期。 2. 六○年代,亞非新興國家脫離殖民統治尋求獨立,採行 不結盟 政策,無形中降低了兩強對立的情勢。 3. 七○年代,美蘇展開限制核武談判,東西對抗的國際關係,開始有微妙的變化。 4. 八○年代, 戈巴契夫 改採開放政策,東歐及蘇聯不敵民主浪潮,政權相繼解體,進入 後冷戰 時期,國際體系結構呈現 多元 發展。

(二) 南北對抗: 1. 開發中 國家與 已開發 國家間的衝突及對抗,稱為南北衝突或南北對抗。 2. 南北對抗的問題中以 經濟發展 不均衡所衍生的種種紛爭,為問題的核心。 3. 自2003年以來,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G8)開始邀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國家參與對話,討論如何解決南北差距的問題。

國際不擴散體系的成效:雖然各界學者們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多有指責,很多國家也對不擴散體系的歧視性原 ,但是從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自從核武器誕生以後,國際社會在核不擴散方 面的努力還是很有成效的 (一)核武 器國家增長緩慢、核武審數量不斷下降,直到今天,世界上的核武器國家只有9 個,即5個合法核武器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三個核不擴散體系以外的國家,以 及朝鮮這個准核武器國家 另外,主要核武器國家的核武器數量也有明顯的下降。

(二)國際社會對核活動的監控力度上升。雖然人們懷疑或證實個別NPT 成員國,如朝鮮、伊朗、利比亞和敘利亞等,曾或正在從事與其NPT成員身份不符合的活 動。但是與其他國際條約相比,NPT的履約狀況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非常好的。 國際核不擴散的重要執行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範圍和能力也在不斷增加 從成 立時的57個國家,發展到2009年的151個國家。並且,從IAEA成立至今,除了因國家解體 等原因以外,只有朝鮮,國退出了IAEA .

絕對優先的美國與世界事務 小布希在競選期間即強調美國利益為絕對優先,儘量避免負擔太 多國際組織的義務,或受到不必要之國際組織規約束縛,尤其重要的 是不能夠將美國的權力與利益置於沒有效率的國際多邊合作框架之 下,而喪失了自主的彈性空間。美國國務卿康朵麗莎·萊斯女士即曾撰文,強調多邊主義本身並非目的,美國必須重視本身 之利益。具體的事例包括:

1,美國執意發展全國飛彈防禦,或譯 為國家飛彈防禦) ,片面的終止《反彈道飛彈條約》 2·美國不顧歐洲盟邦以及世界各國的反對,片面的決定不再遵守有關 環保的《京都議定書》 3·美國決定重新檢討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使得南韓對北韓的政策 必須要跟隨美國的政策來做修正 4,美國片面宣布對世界各國輸入美國的鋼鐵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凡此種種,都顯示出來美國獨斷獨行的單邊主義作法

活路外交是以務實精神為外交找活路,以「尊嚴、自主、務實、靈活」為原則,兩岸以「對話」代替「對抗」,在雙邊互信的基礎下外交休兵,不再進行惡性競爭式,而是提倡「經貿外交」、「文化外交」和「形象外交」,節省國庫支出也提升國際形象。 「鞏固邦誼、擴大友誼、維護尊嚴,參與國際是不變的總體目標」,台灣要以小國的智慧,與重要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並增進與無邦交國的實質關係。

1.國際交流 2.各國給予我免簽證待遇:迄今已擴增至142個國家或地區,根據2014年「亨氏簽證受限指數」指出,臺灣護照好用度評比居全球第24名,亞洲第7名。 3.拓展與東協國家關係 4.拓展與東協國家關係 5.對發生急難國家提供人道救援 6.參與亞太地區經濟整合 7.鞏固既有邦誼 8.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及其他國際組織 9.增進與歐盟關係 10.重建臺美互信 11.提升我國參與APEC經濟領袖會議出席人員層級 12.發行晶片護照與國際接軌 成為世界上第60個使用晶片護照的國家

里斯本條約內涵的

1.強化歐洲議會的職權 2.賦予歐盟公民創智權 3.擴大會員國之國會參與 4.歐盟高峰會設置固定制主席,任期兩年半,都連任一次 5.設立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統領歐盟外交既安全事物,擴大歐盟參與國際事務領域的能見度 6.社會政策方面歐盟基本權利憲章,仍然有其效力且具司法的約束力 7.設立歐盟會員國退場機制 8.將更多政策劃規條件多數決,你簡化決策過程

三大國際信用評等

1.標準普爾2.惠譽國際3.穆迪

在里斯本條約於2009年12月一日正式生效後,歐洲聯盟開啟新的政治時代。

1.歐盟將擁有單一的法人人格。 2.條約中的共同體字眼將全面以聯盟來取代 3.放棄憲法ㄧ辭、不出現外交部長頭銜、去除象徵歐盟統一的國旗及國歌 4.設立類似歐盟外交部長的職務,職稱則是稱呼為,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5.精簡歐盟執行委員會組織 6.加強反恐合作 7.共同致力改善全球暖化與能源問題

我國加入及退出國際刑警組織的歷史....台灣重返ICPO的議題,在歐巴馬簽署之後已成為正式法案,在國際氛圍成熟且政策窗口已然打開的情況下,極具發展性,況且當前ICPO之秘書長一職即由美國籍之Ronald K. Noble出任,而主席之Mireille Balestrazzi係法國籍,在當球跨國合作氛圍極其重要的催化下,我們是很有機會重回ICPO架構的。 共同打擊犯罪或反恐情資的分享疏漏任何一塊可資運用的資源,都可能導致跨國合作拼圖之不完整,台灣若先以觀察員身分加入,確實可不受是否為獨立國家議題干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觀察員名義避開是否為獨立主權國家模式,加入聯合國的觀察員,即為最佳範例。但回歸到問題最後,還是需要積極構思未來重返ICPO的名稱,否則1984年中國要求台灣改名「中國台灣」,我方拒絕後退出之問題,仍將重演。

1951年--申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 1979年--成立國際刑警科 1980年--核准架設國際刑警電台,承辦國際刑警組織我國中央局一般業務之策劃話執行 1984年--因政治因素退出該組織 2003年--全面改採I-24/7全球景物通訊網, 2016--美國國會聯邦眾議院14日以381票贊成、零票反對的結果,無異議通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的法案。法案近日內將送交白宮,等候歐巴馬總統簽署成為法律。台灣重新取得進入INTERPOL執法架構的管道,可確保台灣獲取與分享罪犯與全球犯罪活動的最新情報,有助於所有人的安全。法案指出,INTERPOL應邀請台灣成為觀察員,在法案簽署成為法律後,美國國務卿須發展策略,協助台灣獲得在INTERPOL及其相關會議、活動與機制中的觀察員身分,指示INTERPOL華盛頓中央局,代表美方,要求INTERPOL總部給予台灣觀察員身分,積極爭取其他INTERPO成員國支持台灣的參與。

㈠ 1950年代:大規模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 1950年代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大規模報 復政策由於美國在核子武力上暫時擁有主 宰甚至壟斷性的力量,而且美蘇間的對峙局面似乎沒有削減的跡象 杜勒斯於是在1954年6月向外交委員會表示,美國將透過大規模報復 手段來嚇阻共產黨的侵略,至於所使用的工具與地點則由美國自行選 擇。因此,該政策又被稱為杜勒斯主義

1970年代:相互保證摧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結束單方嚇阻的階段,同時也反映出美蘇 兩國已深陷核武的安全困境中。隨軍方備競賽的深度有增無減,終於迫使兩國在1970年代面臨相互保證摧毀的窘 信度。

集體安全運作成功的要素:以包偉特的看法

1、共識 2、承諾 3、組織 4、會員普及 5、權力分散 集體安全有效運作成功的案例:聯合國與波斯灣玩戰爭。

國家利益與國家外交政策的關係根本是一體兩面。國家利益是一國 價值的總和,國家對外政策的目標當然在於實踐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就 是指導外交政策的圭臬 國家利益的種類或分類,紐克特南國家對其利益的觀點,依其強 度的層級分為四種: 4、周邊利益:國家的福祉並不會受到海外的事件或趨勢(指國際環境)所影 響,但是在國外的本國公民或公司利益會苴刃能面臨危險的值境

1、生存利益指國家的生存面臨危難時刻,亦即敵人對本土進行公開的軍事 攻擊,或對敵人的要求拒絕,而面臨可能遭受敵人立即攻擊的威脅 情境。例如: 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蘭。 2、·緊要利益:任何嚴重影響國家政治、經濟和人民福利的事項,其中最主要 是對國家的安全有影響者 3主要利益:大多數國際問題都可能涉及國家的主要利益。衡量的標準在 於: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穩定,人民福祉是否受到影響。

試以Kenneth N. Waltz所認識的「3個映象」( 3 images ) ,詮釋戰 爭發生的原因,並加以評論 。五、試說明戰爭發生的原因可能有那些?你能否從個人、社會、經濟和 國際體系的觀點加以分析? 三個映象詮釋戰爭的原因,此亦即國際關 係分析三層次框架: 1,個人層次:從人的本性與行爲中解釋 戰爭的發生。人有負面的本性如侵略的本能、追求權力的慾望、致使戰爭發生。

2,國家層次: 1)國家爲保護領土與主權的 完整、民族統一被迫捲入戰爭;( 2)國家藉由對外戰爭,以促進內部團結、鞏固 政權;(3)國家爲了經濟、物質、政治、意識形態的利益,從事對外戰 爭;(4)戰爭與國家的本質如民主或獨裁有關。 3,國際層次: (1)國際社會乃無政府狀態 國家爲求生存,戰爭難以避免;(2)國際法的脆弱亦致使國際秩序容易 遭到破壞,戰爭成爲自然現象;(3)國家間權力平衡產生變化甚至出現 真空,亦造成戰爭的爆發;(4)國際社會的各成員因文化、價值、宗教 不同,致使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評估,進而導致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存 在

臺海兩岸之間的關係是否為零和遊戲? 1、以「囚徒困境」來形容兩岸關係雙方互不信任的坐個層面: 1.基於對臺獨的疑慮以及民進黨的不信任,兩 近年來,兩岸關係進展的嚴重障礙,在於以 府近年來 黨的不信任,兩岸政府近年來充斥嚴重 令以下幾個層 的互不信任與敵對感。 3,軍備競賽的升溫自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中共不斷提升 解放軍現代化的速度,軍力不斷提升,而臺灣近年來軍品輸入龐大的軍購預算更被視為 是臺灣的沈重負擔

2,陳水扁總統時期的公投把總統大選、修憲主張,終統以及加入聯合 國等作法,引發中國的實質臺獨疑慮;中國政府於2005年通過對臺 政策上屬於強硬面的《反分裂國家法》以及持續不斷的外交打壓 4,臺灣島內政治藍綠對立的嚴重情況,亦使得兩岸合作的問題阻礙重 兩岸交流應滿足雙方的利益,不應朝向「零和」關係,而應是 「雙贏」的互動。唯有在雙方互惠的前提下交流,才能互信互諒。互惠行為 不應只是單向的或局部的思考,而必須從雙向與整體考量。希望經由各項交 流增進兩岸人民與政府領導人的相互瞭解,降低雙方的敵意,縮短彼此間的 差距,以達到互補、互惠的境界

杭亭頓的國際體系分類方法,國際環境可分為三種體系: 1.多極體系:是數個力量相當的強權,透過不斷合縱連橫方式來進 行合作或競爭,而關鍵的國際議題乃無法由單一強權所解決,而必須透過強權間的聯盟或合作才可為之。

2.兩極體系:兩個勢均力敵的超強國家支配著國際體系,其他力量較 弱的強權或國家則選擇加入兩個超強所各自主導的陣營,成為超強的盟友,而兩個陣營間則是互相對抗。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就是兩極體系的標準模式,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大國都加入其中一方陣營。 3.單極體系:指由一個超級強權(或稱霸權),沒有主要強權和數個較弱的成員所組成,其中,由霸權扮演主導角色。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和中國都曾在歐洲和東亞地區扮演此一角色,主導歷史發展。

新安全觀的發展 新型安全觀概念應運而生,最顯著的轉變是強調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衝突的安全利潤受到重視,心情安全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個 1.共同安全:穩定情緒防止錯誤的判斷理念是和對手一起維護安全,強調國家之間的安全是相互依賴的關係而非零和遊戲安全是共同擁有。反對嚇阻,提倡軍備裁減,強調安全要透過互惠的制度來建立。

2.合作安全:各國應經由國家間以相互合作的方式面對安全問題處理的必要性,鼓勵各國經由對話用於與對手和平交往,合作為基礎建立相關安全制度透過合作化解國際關係常存的安全困境。 3.綜合性安全:擴大安全內涵,雖然以國家為中心帶義和及國家級個人角色以及國家生存領土完整政治獨立的議題固然重要但經濟發展社會秩序人民安全與福祉,不容忽視。提供必須要進行跨國合作的實質理由,擴充與提升許多非傳統安全因素供國家政策參考。

關於之後的程序,這是可能的一個時間表: 三月末 - 英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 四月 - 預計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將召集(除英國外的)27個成員國領袖舉行峰會,以達成協議,授權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與英國進行談判 歐盟27國峰會之後 - 歐洲委員會以歐盟國領導人的授權為基礎,發表談判指引。歐盟或會就同時進行的另一場談判——未來歐盟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協議——提出一些建議

2017年秋 - 英國政府預計將提出脫離歐盟法案,將所有歐盟現行法律全部寫入英國法律,即所謂的「大廢除法案」 2018年10月 - 談判結束(第50條的談判有延長的可能,但是必須得到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的贊成)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 - 議會兩院、歐洲理事會以及歐洲議會就談判後的協議進行表決 March 2019年3月 - 英國正式退出歐洲聯盟

全球治理 是透過國家和非 政府組織或更廣義的公民社會力量共同形成,在這 樣 格局中,不會在在固定的階層,正式(官方)和非正式管道相互滲 透,由上至下的權威行使和由下至上的自發組織和要求交叉進行 ,我家和公民社會的界線不能再被簡單的二元化分。彼此是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保證的辯證結合關係

2、全球治理當然是世界互賴的呈現。非政府組織、是全球公民社會的主要環節,是促進國際關係民 主化、使國家主權受到合理限制、形塑跨國多邊參與式政治過程的 主要力量或機制。 3、全球治理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全球治理 包括一個動態的且複雜的決策過程,處理範圍廣泛的人類共同問 題。

民主和平論: 主要論點 1·民主國家具有「民主的規範與文化以及「制度的約束,據此,民主國家 易捲入戰爭,其戰爭傾向明顯較非民主國家爲弱。民主國家的民主規 範與文化,使得國家産生法治、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秩序,得以保障個人權利與負責的對外政策;民主的制度則約束戰爭的發生,國家參與 對外衝突所需的國內政治動員過程,在民主國家特別複雜,故更能防 止戰爭發生 。

2民主國家從不相互發動戰爭,民主國家的戰爭都是與非民主國家進行的。多伊爾從歷史發生過的戰爭事件進行統計與分析,得出民主國家 不打仗的結論,縱然有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國家的戰爭,但自由民 主國家間還沒彼此發動過戰爭 3,民主國家數目不斷增加,戰爭的次數就會不斷減少,世界和平就越有 希望。民主國家在第二次大戰後已不打仗,已在世界建立起單獨的和 平,成爲世界和平的基礎與保障

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1項第3款規定,法院於裁判時應適用「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所謂一般法律原則,包括何者?試說明之 1. 指「通過法律比較得出的實體法、程序法或者法律結構上的原 則,與對國內法一樣,他們約束文明國家並適用於國際法。」 2.係指「一切文明國家國內法所接受的規則」。

3. 世界各國法律固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原則上卻有主要法系可 循。《國際法院規約》將其列為國際法淵源,主要理由既在使 國際法院遇有缺乏適當條約及習慣規則可資適用時,得以找到 適法的準據以斷案,那麼「一般法律原則」的涵義愈廣泛,則 國際法院找到適法準據的機會愈大。 4. 類別: 國內法所普遍承認的原則:因疏忽或違反約定而應負 賠償責任的原則、不當致富者應回復原狀 或負責補償他人損失、拒絕正義構成國際違法行為、時效原則等; 導源於國際關係:國 家(主權)豁免、國際法優於國內法、不干涉義務、公海自由、用盡當地救濟原則、締約國一方違約時他方有權廢止條約 等; 可適用於一切關係:誠信、條約必須遵守、禁反言、尊重基本人權等。

中華民國國際發展合作策略與執行 : 1,協助經濟發展降低貧窮 2,協助社會及人力資源發展 自1962年起,陸續邀請友邦人士來臺灣接受短期訓練,目前每 年約舉行十五至二十個訓練班,訓練範疇以臺灣之比較優勢項目為主,涵蓋臺灣經濟發展經驗、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基層金融

3、加強公共衛生及提升醫療服務,並輔以志工及外交替代役協助當地政府及人民從事醫 療服務與教育訓練工作,以對抗疾病並協助當地醫院建立醫療管理 體系。 4、加強與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由於援外資源有限,為達到援外之綜效,故與國際機構合作執 行計畫, 5,提供人道援助,協助重建與發展 自2000年起,國合會開始對於友好國家提供災害緊急救助及人 道醫療服務。 6、推動兩性平等,提升婦女地位 7協助執行環境永續發展計畫

成功地處理危機條件: 1、在危機處理中,千萬不要以一般的得失、強勢或弱勢國家的觀念來 衡量危機處理的結果 。 2、在觀察危機處理中,能力與意志的對比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

3、國際關係上所提到的危機處理,基本上皆涉及國家安全和軍事處理為主 ,危機處理中,就軍事危機或安全危機面置,選擇適當的武器星很重要;有兩個層次的考慮:(1)威脅; (2)實際使用。 4、權力與決心要有適當的平衡。 5、危機處理並不表示武力不能使用。

中華民國援外政策的展望 : 1,重視國際性議題,以國際發展合作方式,結合國內外與公私部門資 源提高臺灣加入聯合國或相關國際組織之可能性 2,掌握世界發展趨勢,例如:聯合國所訂定之「千禧年發展計畫之方向及目標 3、加強與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關係,主動參加各項國際間重要活動,以提升國家能見度進而縮 短加入聯合國之時程

4,以國合會在友邦發展的合作經驗與融資貸款保證等配套措施與國內企業界合作,鼓勵臺商赴海外投資、並在友邦國家生根,以維繫中 華民國與友邦國家間之長期合作關係 5,國合會之運作將以制度化,透明化、專業化之目標邁進, 以期在「全民外交」的架構下,發揮更大的效益,創造更多 國際合作效益 6、將臺灣之比較優勢真正內化成當地所需,亦是合作國之間必須 溝通和協調的重要課題 7、永續發展的策略原則

我國立法院制定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業已於民國98年12月10日正式施行。試說明該法之制定目的及主要內容: 原則性規範 2.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 3.各級政府機關行使其職權,應符合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避免侵害人權,保護人民不受他人侵害,並應積極促進各項人權之實現。

4.各級政府機關應確實依現行法令規定之業務職掌,負責籌劃、推動及執行兩公約規定事項;其涉及不同機關業務職掌者,相互間應協調連繫辦理。 政府應與各國政府、國際間非政府組織及人權機構共同合作,以保護及促進兩公約所保障各項人權之實現。 5.政府應依兩公約規定,建立人權報告制度。 6.各級政府機關執行兩公約保障各項人權規定所需之經費,應依財政狀況,優先編列,逐步實施。 7.各級政府機關應依兩公約規定之內容,檢討所主管之法令及行政措施,有不符兩公約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完成法令之制(訂)定、修正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

英國拖區後的影響 3、歐盟的影響力 英國擁有的外交和軍事傳統力量,一直是歐盟非常仰賴的,例如英國對中俄甚至中東國家打交道時擁有的洞察力及影響力,非洲是移民相關憂慮日漸增長的重要起源之一,英國在該地區的援助預算和影響能力也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英國對俄羅斯的強硬立場已經讓她在巴爾幹地區贏得荷蘭的友誼,因為這些國家擔心,法國、義大利、甚至德國對俄羅斯可能採取的軟化態度,將損害在對俄羅斯制裁和削減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問題上達成的共識。

4、歐盟的英語勢力消退。雖然英國在歐盟機構人員中的代表人數不足,但在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44年中,無論在高層職務還是在歐盟議會中,英國都已經建立起至關重要的地位和力量。隨著英國公民被關在歐盟公職的大門外,這種影響力也即將消失。 5、考驗歐盟團結。歐盟會員國於2007年簽署的《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第50條,在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將首次啟用,已打破了禁忌,這也意味「不可分割聯盟」的說法如今已成了空話,更甚者,歐盟未來將面臨更多會員國選擇退出的隱憂。

談判會包括哪些內容? 1,原定要向英國地區和農民支付的歐盟資金 2,外交政策上的合作,包括制裁 在英國國內法律中有一定角色的歐盟機構——比如歐洲藥品管理局—是否還有通道讓英國介入 3,歐盟自由貿易協定與其他國家的協議如何過渡給脫歐後的英國

4、英國公民的歐洲醫療保險卡是否仍有效 5、英國漁民在傳統上非英國所有的海域——包括大西洋北海在內——是否有捕魚權, 6、英國以成員國身份在多個聯合國環境會議中作出的環保承諾

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成立的背景如 何?又該條約受到那些挑戰?國際社會又如何因應這些挑戰? 1968年7月1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締結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現在大多數國家參加這項條約。而沒有簽署這項條約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和以色列,朝鮮已宣布退出。 條約所稱有核武器國家系指截止1967年1月1日已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允許保留核武器。美國、蘇聯(1991年後為俄羅斯聯邦接替)、英國、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僅有的5個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認的有核武器國家。

NPT之近年發展與爭議: NPT每五年一度召開審議會1995年5月,在聯合國NPT的審議和延長大會上,178個締約國以協商一致方式決定無限期延長該條約。惟2001年「911 事件」後國際安全形勢丕變,締約國之核武國與無核國在面對安全威脅 之認知上出現分歧。分歧展現於核武國與無核國對條約規範普遍遵循之 立場不一,展現於兩集團對於廢除核武與防止擴散目標輕重緩急認識不 ;分歧也體現在無核國和平使用核能的權利保障之先) 後不一,呈現於 核武國對無核國安全保障承諾之程度不一。分歧更展現於兩集團對詮釋 核武擴散之立場不一,以及兩集團就如何落實安全保證之作為認知也不 。據此,2005年5月底結束的第七屆「審議會」並未能通過象徵締約 國共識的最後文件

Kaplan卡普蘭 將國際體系分為6大類

a. 權力均衡體系 b. 鬆弛的兩極體系 c. 緊密的兩極體系 d. 世界性的國際體系 e. 階層性的國際體系 f. 單元否決體系

2. Kaplan 指出影響國際體系 的五項變數

a. 體系的基本規則 b. 體系的轉變規則 c. 構成員分類變數 d. 能力變數 e. 資訊變數

里斯本條約: 歐盟將擁有 單一的法人人格 1、條約中的共同體 字眼將全面以聯盟取代,聯盟將取代與繼 承共同體。 2、放棄憲法一詞、不出現外交部長頭銜、去除 象徵歐盟統一的國旗及國歌等; 3、改革制度上比如:設立類似歐盟外交部長的職務,職稱則是稱呼為「歐盟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4、歐盟執行委員會組織;加強反恐合作,並共同致力改善全球暖化與能源 問題等等。

《里斯本條約》內涵的重點如下: 1,強化歐洲議會的職權 2,賦予歐盟公民創制權。 3,擴大會員國之國會參與。 4,歐盟高峰會設置固定制主席,任期兩年半,得連任一次。 5,設立外交事務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統領歐盟外交暨安全事務, 擴大歐盟參與國際事務領域與能見度。 6,社會政策方面,歐盟基本權利憲章,雖不明列條約之內,惟仍然有其效力且具司法約束力,會 員國仍應受其規範並遵行7,設立歐盟會員國退場機制,讓歐盟不再是只進不出的國際組織 8,將更多政策領域劃歸爲「條件多數決。

「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向各國推廣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沿著陸上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計劃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也計劃消化中國大陸過剩的產能,並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 一帶主要有兩個走向,從中國大陸出發 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 經中亞、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則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福建獲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據稱,新疆和福建會成為「一帶一路」的最大贏家,並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走向: 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 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1989年,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倡議成立亞太區域 主要經濟體高階代表間之經濟諮商,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宗旨:: 1,維持亞太地區經濟的成長,發展人民的福祉,推動對世界的貢獻 。 2,增加會員體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度,鼓勵商品、勞務、資本跟技術 的流通,增進區域及全球經濟的利益 3,基於亞太地區及其他經濟體的利益,加強開放多邊貿易體系 4、以符合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原則及不損害其他經濟利益的前提之下,減少會員體之 間,商品、服務業、貿易及投資的障礙 從上述宗旨吾人可以看出APEC的運作特色,是以亞太與全球的 結合為過程,達到經濟貿易發展的目的

㈡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組織架構 茲將APEC重要的組織介紹如下: 1,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領袖會議,由各會員體經濟領袖或代表參加,討論亞太區域 經貿合作議題並交換意見。 2,部長級會議:主要任務為決定APEC 活動的大政方針,並討論區域內的重要經貿問題,出席代表為各國 經濟部長或外交部長。 3,資深官員會議:每屆APEC主辦國依據上屆部長會議所訂定之任務目標,決定召 開幾次資深官員會議,而主席由主辦國擔任,出席代表為各國部會。 4、4,工作小組與委員會 資深官員會議下設有十一個工作小組,三個委 員會及二個任務小組,負責推動貿易暨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經濟 技術合作、人力資源發展、婦女整合、電子商務、能源、科技、運 輸、海洋、電信、觀光、漁業、農業及中小企業等領域合作 。

博弈理論的特性與概念分成三點,其說明如下: ㈠理性 博弈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而理性抉擇論者所說的理 性是指在沒有價值判斷的影響下,其所強調的是人會根據自己的偏好 來做選擇。 ㈢相互影響 亦即,任何一個決策者,面對一群選項,無論選擇為何,他的決 定都會連帶影響他人;而別人的決策也會影響到他自己。

㈡偏好與效用 1,偏好偏好是指個人或團體對事物的喜好比較。從邏輯上而言,所謂 能將偏好排出次序來,意謂其偏好至少滿足下面兩項條件 : (1)聯結性 (2)遞移性 2,效用:是指一件東西使個人感到滿意的能力。效用可分為兩種. 為基數效用,二為序數效用 (1)基數效用 (2)序數效用

戰爭起因的層次分析 : ㈠個人層次 1·理性:戰爭是決策者經過理性計算的 結果,而之所以走向戰爭,就是因為能夠得到比和平更多的利益 2,非理性 另一派學者則認為衝突之所以經常升高為戰爭,是因為身為決 策者的政府領袖背離了理性,而促使決策者偏離理性的因素包括: 資訊過濾不當、認知偏差以及團體心理等。 ㈡國內層次 國內分析層次側重於探討國家或社會的性質,學者認為若干特質 會影響國家使用武力解決衝突的傾向。

㈢國際層次 : 1,權力過渡理論,認為當一個新興強 國試圖打破國際均勢,或是取代沒落中的霸權國家地位,衝突演變成戰爭的機率便會增加 2,嚇阻理論,強調以戰止戰,它認為只有國家自立自強,同時不惜動用 武力,戰爭才會受到遏制。 3,軍備競賽理論認為以戰止戰的心態與行動不僅無法防止戰爭發生引發戰爭 ㈣全球層次 1、康德拉提耶夫循環理論某些學者認為在國際體系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重大戰爭。 2、科技與國際規範的制約

戰爭的類型 ㈠霸權戰爭:霸權國家地位成為戰 這類戰爭渴望決定由誰主導國際秩序。 二、總體戰爭又稱全面戰爭) 總體戰爭是指一個國家試圖征服或占領另一個國家的戰爭。發生戰爭後,社會與經 濟部門都會整合起來,以增強國家的作戰力量。 四、內戰:是指國家內部派系爭奪政權的戰爭 試圖建立新政府 ㈤游擊戰:游擊戰是沒有戰線的戰爭。在這類戰爭中,非正規軍混雜在平民 間從事戰鬥, 七、電子戰。 八義戰:國際法基本上將戰爭的種類分為合法的義戰與非法的 侵略戰爭。義戰是源自基督教教義的一種準則,要求國家在從事戰爭 行為時應符合教義或自然法規範。

㈢有限戰爭:意義極為廣泛,通常所謂的局部性侵略、傳統戰爭與 有限核子戰爭等都應包括在內。有限戰爭的特點,即為交戰國家自願在戰爭的某一面或多方面,保持著某種限制,例如:目標、武器、位 置及參與者等。基本上,在一個有限戰爭中是不會對於所有一切可供使用的資 源都加以無限制使用的,除非有一個交戰國認為其國家生存已經受到 直接與立即的威脅 六、超限戰: 主張「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 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

中華民國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政經意涵

一.經濟意涵 1. 協助國內經濟轉型拓展貿易市場 (1).在靜態效果方面:撤銷關稅障礙 由較低成本會員國進口,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國內消費水準 (2).在動態效果方面;可獲得豐富之原物料,擴大企業需求,吸取美,日,加,先進國家之管理與技術 2.掌握全球化及區域化趨勢,提升國家競爭力 二政治意涵: 1. 參與國際社會確保生存發展需要 2. 符合民主國家社會大眾之需求

全球治理:是透過國家和非政府組織我更廣義的公民社會力量共同行程在這樣的格局中,不會存在固定的階層,正式和非正式管道相互滲透,由上之下權威行使和有下至上的自發組織,打破地理、社會、經濟、文化或是政治的界線,彤過這個過程也許可以形成的行動主體間的相互主體性的溝通,甚至解決問題

一、全球治理是世界戶賴的呈現, 國家和公民社會的界線不能再被簡單的二元化分,彼此是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保證的辯證結合關係 二、全球治理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權力平衡運作的方法

一、分化統治 二、補償原則 三、軍備競賽及裁軍 四、同盟與反同盟的締結 五、緩衝區的建立。 六、劃分勢力範圍 七、干涉與不干涉

集體安全的模式 二、聯合國:凡是聯合國會員均有一物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其目的僅在於防止情勢惡化或維持現狀,讓爭端雙方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聯合國憲章以及實際運作的經驗,他塑造的集體安全制度只能算是一種預防是的國際外交、國際輿論或是國際行政的服務而已。在嚇阻重大威脅方面,他並沒有發揮功效

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約文集表示個簽約國對維護聯合國憲章與世界和平的信心,以校該憲章規定解決國際爭端。其功能就是共同防禦可能的外來侵略,無論採取任何行動君要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報告,假設安理會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北約就停止共同的行動 三、多國對話與努力:從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是歐洲安全合作組織

外交政策的工具 三、經濟:國家常用的工具以及國際關係普遍的現象。 四、國際宣傳: 透過本國文化與語言傳播宣傳,營造政府在海外的形象,促進本國語其他國家有關學術、藝術、文學、運動、宗教與學校教育的領域。

一、外交:經由談判解決國際事務。外交的根本任務在於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二、軍事手段:常被使用的對外壓力工具,目的在意直接或間接的武力威脅,以追求國家對外目標。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介入國家內部事務的三個層次

一、當一國內部特殊情勢已構成可能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 二、當異國發生重大違反人權的情形。 三、為何行動成為安理會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政策工具

危機處理的基本原則 三、控制危機: 1、有充分的資訊。 2、溝通與談判的過程要盡可能守密。 3、建立信用。

一、目的的雙重性:, 當事國最常做的兩件事就是維護自身的利益與避免戰爭。 二、衝突當事者(國)合作尋求方案 :合作是繼續不斷地溝通與討價還價:衝突則是使用不同壓力讓對方讓步。

國際反擴散機制面臨的挑戰 : (一)國際格局變遷釋放了一些國家的核衝動。冷戰結束以後,隨著蘇聯解體和中國 與韓國建立外交關係,傳統的北三角(中、蘇、朝》與南三角(美、日、韓)的戰略對峙局面消失了,朝鮮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強大的壓力,安全形勢更是嚴重惡化。朝鮮失去了來 自蘇聯和中國的核保護,成爲地區內唯,既沒有核武器,又沒有核保護的國家。在這種情 況下,朝鮮核問題的有關談判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中國不採取中立地位,談判沒法進行:如果中國採取中立地位甚至經常偏向美國,方,朝鮮感到更不安全,增加了其追求 核武器的動機 這種狀況最終導致朝鮮也跨越了核門檻,於2006年進行了核子試驗. (二)核技術民主化、草根化增加了國家壟斷、控制難度: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各國、NGO和個人都可以迅速地分享 一些核技術與知識,使得國家壟斷核技術、控制核擴散的難度增加了,還使得非國家行爲體製造、獲得 核武器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三)核武器的縱向擴散增加了有關國家使用核武器的風險 ,隨著核武器向清潔化、小型化的方向發展,有關國家使用核武器,尤其 是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反而提高了。 (四)國內核黑市使得非法組織獲得"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 。國 際核黑市在A, Q, Khan網路被破獲以後引起各界關注,主要涉及,些國家和非國家行爲體 在國際舞臺上非法買賣核技術、材料甚至是核武器等 (五)核問題的雙重標準繼續破壞著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合法性 。 種雙重標準包括以下類別: 第一,NPT體系內國家與體系外國家的雙重標準 第二,在反對其他國家獲得核能力與自身維持或追求核威懾能力之間執行雙重標準 一些國家一方面堅持不發展、不擁有核武器的基本原則,但同時又接受來自美國的核保護 傘 第三,一些國家事實上享有超級國家或例外國家的特權。以色列早就是一個事實上的 核武器國家,並且也已經從自己的核身份上獲益 但是由於美國的支持和縱容,國際社會 長期不能將以色列核問題列入議題之中。

(一)組織的起源 東協成立最初的任務是防堵區域內共產黨勢力的擴張,並建立區域內的穩定 政治與安全秩序,到冷戰結束後才開始 轉向促成區域內的經濟整合。 (二)組織的架構與發展在組織上,東協國家以高峰會作為最高決策組織,每年集會一次,除了討論 區域和國際情勢之外,並為東協整體 發展制訂指導方針。後來又發展出以安 全議題為主的東協區域論壇及政治領袖對話性質 的東亞高峰會。 3、日本除了是東南亞地區最 大的投資國,更是中國在這個區域的潛 在競爭者,由此可見,這個組織與其他 域外強權之間的關係動向不明,使東亞地 區未來的區域整合之路仍然充滿變數 o

三)面臨的挑戰: 1、東協模式雖然可以維持國家主權的獨立性,但也使得許多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議題,因會員國間無法形成共識而遭到擱置。 2、東協國家雖 然不斷擴大與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經貿往 來,但是一方面中國軍事與經濟實力的 快速增長,以及東協部分國家與中國長 久以來存在的領土爭端(南海問題)

全球化的內涵:觀念的改變 ㄧ、互賴的世界觀:強調行為者之間相互影響的情形, 二、知識的力量:透過知識的運用與傳播也能產生一股說服的力量,尤其是當繼續成為某種共識時,你在於其所產生的軟實力與影響力

三、不自主的主權:主權就是國家被賦予的對內與對外的權利,ㄧ個主權國家不論在對內和對外關係上享有完全自主的空間但是實際上主權是一個相互的概念,主全只有在被承認接受時才存在。國家主權其實一直都是有條件的,只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主權國家將更難完全自主的控制及對內對外的事務。 四、民主的價值:全球化表面上透過資訊傳播:資本流動、商品貿易、技術合作與知識的傳遞等形式散布民主價值與準則,但是,全球化其實本身也在公平公開普遍參與以及人權價值上與民主有衝突。

●台灣關係法 一、時間:1979年1月1日生效。 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未事先與國會磋商,就宣布美中建交,台美斷交,立法部門反彈之餘,由美國國會發動並制訂這項「國內法」,取代1980年1月1日終止的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 台灣關係法經美國國會通過後,於1979年4月10日由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法案共18條,並追溯至1979年1月1日生效。

三、內容: 1.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台灣人民間廣泛、密切及友好的商務、文化及其他各種關係。 2.美中建交是基於台灣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的期望。 3.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4.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 美國將依據對台防衛需要判斷,遵照法定程序,決定提供防衛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

●美中八一七公報(美中就解決美國向台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報) 一、時間:1982年8月17日簽署 二、歷史背景: 雷根上任後,國內面臨嚴重經濟問題,外交也面臨困境,包括蘇聯入侵阿富汗等,因而採取更強硬的軍事競賽,希望促成蘇聯共產集團垮台。 為拉攏中國大陸,雷根1982年與大陸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簽訂「八一七公報」,目的是「聯中抗俄」。

三、公報內容 1.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認知中國(人)立場,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2.美國對台軍售承諾:(1)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美中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準。(2)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3)並同意經過一段時間最後解決。

●美國對台六項保證 中美於1982年8月17日簽署「八一七公報」,美國聯邦眾議院2016年則通過「共同決議案」,內容提到「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重要基石。這是「六項保證」首度訴諸書面文字,成為美國國會通過的提案。

三、六項保證內容 1.美國未同意在對台軍售上,設定結束期限。 2.美方對北京要求就對台軍售事與其事先諮商事未予同意。 3.美方無意扮演任何台灣與中國大陸間調解人之角色。 4.美方將不同意修改「台灣關係法」。 5.美方並未改變其對台灣主權之一貫立場。 6.美方不會對台灣施加壓力與北京進行談判。

全球化的影響 ㄧ、國家本質上的改變 1.全球化強化了超越疆域的治理組織,像是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係決策與指導的法規拘束了主權國家,影響及行政體系。 2.增加現代國家間相互依賴的程度 3.政府越來越往私部門合作者與促進者的角色邁進。 二、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取代國家的功能與角色,提供國家無法供給的服務。

三、對民主與社區的威脅 四、高度競爭的全球經濟:強勁的市場擴張力量與高度自由流動資本的高度競爭瓶頸這樣的經營模式會有利於市場開放與跨國公司的擴張但也對個人與國家的性質與角色造成重大的影響與限制。 五、不平等的擴大:高度競爭的經濟無法公平的讓所有個人社會與會國家手繪相反地他容許不公平的惡化,甚至犧牲社會正義與公平以增加市場競爭力。 六、加速非國家行為者的興起:各類的地方或國際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這些非政府組織在國內事務與跨國性議題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力與參與能力,有時非政府組織甚至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議程設定與國家決策。 七、新安全觀與全球治理論述的發展

葛斯坦將援助的模式分為三類: 一、救難模式:所謂救災 是指提供當事人短期援助,援助內容包括糧食、飲水、房舍、衣物 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般而言,國際社會試圖給予受災國足夠的援助,讓受災國可 以自立更生。 二、傳教士模式 :許多國家政府與民間組織透過所謂的傳教士模式協助其他國家 發展經濟。透過傳教士模式,給予 第三世界國家內部的團體或個人若干資源,從而照顧窮苦百姓的生 活,與此同時,這些資源更有助於當地國的經濟發展

三、牛津賑災模式:基本上是指民間慈善團體美國牛津賑災組纖 所採取的援助途徑 牛津消除飢餓委員會 o 1942年 在英國成立,稍後,其在全 世界擁有了七個分支組織,牛津 賑災組織不將自己定位為捐贈者,也不認為相關的社區組織是受惠 者。相反地,雙方為「計畫執行的合作夥伴」,透過合作,牛津賑災 組織與當地社團共同完成特定任務。

信心建立的具體措施 溝通、限制、透明化以及檢證措施乃是建立信心的主要工具: ㈠ 溝通措施: 1,熱線,現在美俄之間,印度和巴基斯坦沿著喀什米爾控制 地區分界線的戰區指揮官之間均有熱線的架設,在危機時能提供可靠而直接的溝通管道。 2,區域溝通中心: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3,定期協商 例如由1972年《海上意外協定》附件所建立的美俄海軍年會。 二、限制措施:是各國軍隊彼此間保持某種類型或程度的距離。 1、限武區域。敘利亞於以色列(解除緊張狀態協定) 2、事前通知的要求。如斯德哥爾摩協定,軍演。

三、透明措施:各國促進軍事能力與活動之公開的措施。 1、事前通知的要求,預先通知他方既定的軍事行動有助於開我軍事意圖的透明化。 2、資料交換:現存軍備。 3、自願觀察:對某國軍事演習的觀察能獲得該 國軍事裝備及運作程序的第一手資料。1986年《斯德哥爾摩信心與 安全建立文件) ㈣檢證措施:用以蒐集資料或確認某國對特定條約或協定的執行情形 。 1,空中檢查:使各方能監視協定中限武區域軍隊是 否有依規定限制、確認有關部隊部署所交換的資料。 2.地面電子感應系統:可以檢 查某國對裝備限制的執行情形或部隊的移動。 3,實地檢查:盤問與例行操作有助於檢查協定的 執行情形。

●中美建交公報 一、時間:1978年12月15日簽署。1979年1月1生效。 二、歷史背景: 197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惡化,美蘇冷戰軍備競賽升溫。出於戰略制衡目的,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與中國大陸秘密會談後,1978年12月15日突然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國大陸建交,同一時間與中華民國斷交。

三、重要性: 1.中美相互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2.美國首次承認(recognizes)「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與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3.美國認知(acknowledges)中國(人)立場,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習近平於2013提出的經濟合作概念屬於跨國經濟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的主要經濟戰略。目前已有60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世界的63%和29%。

中國大陸政府主張,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大陸所宣稱的「一中原則」 美國現今的「一中政策」,按美方長期一貫的說法,美國與對台灣及中國相關的議題採取基於美中「三個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 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美自1970年代起陸續簽署「上海公報」、「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三個公報。 美國與中國大陸1979年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美國國會則通過「台灣關係法」。 美中1982年簽署「八一七公報」後,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則提出「對台六項保證」,承諾軍售台灣,力保和平決定台灣未來的前途,當時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對外公布。

全球化理論奉為三派 一.超全球主義論 (一)極端全球主義:主張當代全球化代表壓迫性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勝利。代表西方化 新帝國化 (二)全球化進步論:認為全球經濟競爭不一定產生零和的結果.幾乎所有國家在生產特定商品上都有比較優勢

二.懷疑論:全球化其實最多也只不過是一種國際化與區域化的過程,且這樣的過程是以民主國家的同意為前提所產生的,如此的過程及結果遠飛是一個永久和諧的圖像,反而可能是更加劇烈的區域板塊或文明板塊之間的衝突。 三、轉型論:全球化不僅被視為是社會變遷轉型過程,全球化亦是驅動社會,政治與經濟的一種強大的變革力量,造成社會以及世界秩序的大規模變動更新。

學者艾里遜三種決策模式: 一、理性模式:認為決策 者會依照理性的判斷,依據所得的大量資訊,自覺地在決策過程中 將利益或價值極大化,而且在理性模式中,決策者所能選擇的模式 與後果都是已知的。 緊急狀況時,仍會有條不紊的照著下列程序行事 (1)界定政策目標 (2)了解問題的本質與可能涉及的層面 (3)詳列各種可行的方案 (4)進行方案可行性優劣評估 (5)選擇最佳方案。 缺點: 1、難以掌握或忽略決策者的人格特質或其所處團體的特性分析 2、忽略決策者的動機與價值觀分析 3、錯覺與誤判發生的可能性難以排除

二.組織模式:此種模式認為外交決策的過程是根據決策機構或組織的「標準作業程序來執行,亦即決策的過程是由組織分明的機構所控制。 缺點:缺乏彈性,充滿本位主義。 三.官僚議價模式:他認為外交政策是一種官僚體系「討價還價的結果。這些官僚組織或其代表往往最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本位利益的色彩相當明顯。

有關衝突或危機的處理方法: 一、強制性的方法 : 此種方法的分級由壓力最低至最高(例如:召回大使、抗議、 斷交、有限度使用武力.....等。至於如何使用特定方法,則要靠決 策者依當時的情況判斷,在使用強制性方法的考量與處理危機 同,一樣要考慮到能力、意志、溝通這些基本條件,除非絕對必要, 否則應儘量避免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其目的也是在製造壓力 亦即令嵐事國讓步以改變其政策,這個又稱為「壓迫外交,又稱強制外交,製造壓力迫使對方屈服

二、,強制性方法以外的外交手段 : 1、談判。 2、調查。 3、斡旋。 4、調停。 5、和解。

超全球主義論者共識的部分在於:全球化那經濟現象,政治成了經濟良性管理的操作,傳統福利形式陷入困境 不同在於: 一、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全球經 濟競爭不一定產成零和結果,幾乎所有國家在生產特定商品上都有比較 優勢。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全球資本主義在國家內 部以及國家間製造 並強化不平等。

二、對新自由主義者而言,全球化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全 球文明的前兆,其中,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全球化擴散給予一種新的認 同感、自由民主在全球的擴展強化正在出現 種全球文明的感覺。對新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全球化其實就是「新帝 國化」或「西方化」,全球化代表著一個全球「市場文明」,坦言之,就 是「西化帝國主義」

杭亭頓的文明衝突 主要論點: 一、文明的衝突是未來國際關係的最主要衝突。 1、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認同。 2、後冷戰,形成西方對抗非西方。 3、文明衝突是未來和平最大的威脅,需文化重組。

二、文化差異引發衝突的原因: 1、文化差異反應歷史傳統宗教語言不同。 2、距離縮短交流增加強化自我意識。 3、民族國家認同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意識。 4、尋根風潮 5、經濟整合。 對文明衝突論的批評: 1、忽視文明融合,且以造成文明的優越論。 二、太過宿命且忽略民族主義的重要性。

至於何謂「權力平衡」?基本上存有三種概念: 一、權力平衡做為一種政策:「權力平衡」一個普遍性的定義,就是一影響國與國之間權力分配的政策。採用的方式可能有: 1. 增加本身的權力,追上他國以達到平衡。 2. 增加本身的權力,以在和他國交涉時可以訴諸權力,例如「砲艦外 交」 3. 聯合他國採取行動,阻止一國變成主導國家。

二、權力平衡做為一種情勢:權力平衡最常常為人用以描述一均衡的情勢,即一種相對勢力均等之平衡。 三、權力平衡做為一種制度: 雖未明文規定,但是各國傾向權 力平衡甚至可被引用為國際政治之一運行制度於視「權力平衡」為一 國際的不成文制度。

一、歐盟概念形成: • 1950年 法國外長舒曼及官員莫內發起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建立. • 1952年德國 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及義大利簽署「巴黎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 1958年《羅馬條約生效,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最初設定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歐洲的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和自由市場。 • 1965年佈魯塞爾條約簽訂,「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 !「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二、歐盟的政治與經濟整合: • 1985年單一歐洲法案通過。一條約首次對煤鋼、原 子能和經濟三個共同體的相關法規做出 重大修正,以正式建立歐洲單一市場• • • •1991《馬斯垂克條約,創立歐洲聯盟並讓 歐洲共同體、「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以及「司法與內政領域合作」成為歐盟發展的三根支柱。此後歐盟的發展開 始從經濟整合轉向政治整合。 • 1993年 《羅馬條約》修改為《歐洲聯盟 • 2002年成立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正式流通。 • 2004年 歐盟第五次東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共有10國加入。 • 2007年 《里斯本條約》簽署 • 2009年 《里斯本條約》正式實施。

太平島的戰略價值: 一、政治價值:台灣擁有政策模糊、中立、不選邊站或一面倒的選擇權: 倘台灣在南海事務上政策模糊,便有被要求明確表態的壓力;倘台灣維持中立,便自我限縮,最後可能被邊緣化;倘台灣不選邊站,展現台灣自主性,此時在南海、太平島便應提出具體的相應措施;倘一面倒,此時台灣壓寶的風險在於,中美關係可能隨時翻轉,台灣將被「出賣」。

二、法律價值:天然島礁,無須填海造陸便能享有200浬主權權利。 三、軍事價值:成為監控各方軍事活動最佳據點,雷達站是下一步 四、生態價值:保有原始風貌,天然的最好

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論證。 第一階段的辯論: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家與國際關係學者將焦點放在當時已成為主導思潮的理想主義,他們強調透過道 義與教育來喚醒人類的良知,透過國際規範與國際法等概念的健全以及 國際組織的建立,以加強國際合作,鞏固戰後的國際社會。理想主義的 代表人物當屬威爾遜。不過,理想主義的論述仍無法 抵擋1930年代希特勒極權政治、法西斯主義與日本的軍國主義的發展 。

二、第二階段的辯論: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用 新的科學方法研究國際關係,而傳統主義學派則堅持歷史、法律、哲學 與政治論點的研究方法不可偏廢。 三、第三階段的辯論發展: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後實證主 義學派、社會建構主義 :新現實主義者著眼於體系與結構雖依舊不看好國際合作的長久性,但卻也正視國際 合作與國際組織的存在。

、軍工複复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MIC,) 軍工複合體巨大的關 係網絡,其中包跨政府單位、立業部門以及研究機構等 這些機構 是個機構聯合起來提供國家所需要的軍方裝備,於這些成員各自擁有 雄厚的政治資源 因此軍工複合體能對國家的外交政策,造成重大的影響,軍士複合體主要目標是爭取政府的武器訂單 一、軍工複合體與戰爭科技的高度發展密不可分。核子武器與電子作戰的需求刺激軍工業複合體的發展。

二、軍工複合體與其他利益團體一樣,都是要影響政府的政策,不同的 是,由於政府試圖取得大量軍備,軍工複合體的影響力日益坐大,甚至 威脅到民主政治的發展。 三,複合體的組織力量韭 般利益團體町以比擬。軍工複合體的成 員來自各方,並積極促成政府增加國防預算,一旦政府決定進行大規模的武器研發與生產,許多下游工廠與零件供應 商都因此受惠。

TPP完成簽署後的國際格局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自美國加入談判後,已成為亞太地區動能最強、幅員最大的自由貿易談判。初步統計,TPP成員國共12國,占全球GDP約35%,成員國相互的貿易總量占全球約25%。一旦成型,TPP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今年2月4日,12國代表於紐西蘭首府奧克蘭簽署協定,一共30個章節,除了傳統的關稅減讓外,還包括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削減,以及金融、專利、服務等非傳統貿易議題的規範。

以及其他國家人民反對的理由 一.貿易轉移論,協定內的各國關稅的減免,將會造成未加入協定的國家其相對關稅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彼此貿易行為。 二.產業轉型論,認為自由貿易可削弱政府的保護政策,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會擴散到各國市場,進而使國內產業汰弱扶強,國內比較有優勢的產業將會崛起,無競爭力的產業將會退場。 三.「信心論」,這些人也相信無條件的開放國內市場,只要秉持對自由經濟的信心,貿易就會自然地增長,這也是諸多政客面對國會質詢的主要依據。

論台灣的硬實力、軟實力及智實力 以硬實力來說,台灣的人口為2300萬人,比澳洲人口還要多,以GDP來看,是全球194個國家中第23大經濟體;以貿易總額來看,是全球第16大貿易國。晶圓代工產業、IC封裝產業、IC測試產業、主機板產業、影像顯示TFT-LCD產業等皆為全球第一。在全球來說,台灣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然而科技的發展,首重研發的能力,台灣的經濟產業卻以代工為主,仰人鼻息的看國際大廠是否有新產品可以代工,因此欠缺自主性。另外,設計、包裝、行銷,一直是我們企業的弱項,要有自我品牌,這些項目是不能少的。人口雖不少,但民間消費不足,無法以內需市場支撐經濟成長,又平均國民所得嚴重衰退,人民荷包縮水,相對來說硬實力也大大衰退

以軟實力來說,由於台灣國際處境艱難,過去兩岸政體對立,造成國際舞台處處被打壓。政黨再次輪替後,新政府以積極友善的態度,開放與大陸的交流,包括兩岸定點直航、開放陸客來台、放寬陸資,並以活路外交,改善國際關係,這一年下來成果斐然。台灣這一年以合作代替對抗,積極引進商機的軟實力,值得讚許。 最後則是智實力。雖然智實力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加總,但是沒有硬實力的支撐,大談軟實力是毫無意義的。要發揮台灣的智實力就應該把基本的硬實力發展好,才是硬道理。要不是台灣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及所得水準,否則是無法去談軟實力。在軟硬之間,政府的目標就是讓人民均富,也唯有人民富有,國家才會富強。 既然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以出口為導向,市場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大陸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加上與台灣同文同種,是台灣再度成長的利基。近來由於兩岸交流密切,走向和平開放之路,又大陸呈現超高的經濟成長,政府當善用智實力,讓台灣經濟復甦,更讓人民均富。

不干預原則」下的合法干預與非法干預: 聯合國憲章第 2 條第 7 項雖然強調聯合國也不可干預會員國內部 事務,但是同時也指出這項規定並不適用於聯合國依據憲章第七章行 使執行措施。因此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所 採取的相關軍事與非軍事措施,並不違反國際法之不干預原則。當 然,這些措施必須依據第七章的適當程序做成安全理事會的決議,才 可以採取軍事干預國家內部或國家之間影響國際或區域安全與和平 之事件。

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之規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擔負維持 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由五個常任理事國與十個非常任理事國所組 成的安理會,無論是國家間侵略與武力攻擊或是國家內部戰亂,可以的範圍與可能造成的災害也會相對增加。

信心建立(Confidence-Building) 」?有何具體措施?亞太 地區在後冷戰時期進行信心建立措施的遠景如何?

信心建立措施」加強雙方彼此心理與信念上相互 瞭解的一種措施,其主要作用是在增加軍事适動的 週測性,使軍事活 動有一個正常的規範,並可藉此確定雙方的意圖。

全球化定義

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係十個方面的全球化。同時,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

全球化定義: 一、全球化及國際化 二、全球化及疆界的開放性 三、全球化是一種過程 四、全球化是意識形態 五、全球化是一個現象 六、是一種優越的現象與過程 七、奶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交換行為之轉變 八、是一連串影響與關聯不同層面人類關係以及不同行為者關係的複雜過程

全球化的內涵: 一、實質的改變 1、通訊的改變 2、經濟的改變。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生產模式 3、社會文化的改變。同質化與全球化;抵制、反對外來文化與地方化。 4、生態環境的改變。直接性、互賴性,全球性 二、觀念的改變 1、互賴的世界觀 2、知識的力量 3、不自主的主權 4、民主的價值

轉型論(轉型主義、全球化轉化論) :轉型論者認 為,目前的全球朝著相互關聯的變化過程,其密度之高、範圍之廣、速 度之快、影響之深的程度,的確是史無前例的。全球化不僅被視為是社 會變遷轉型過程,全球化亦是驅動社會、政治與經濟的一種強大變革力 量,造成社會以及世界秩序的大規模變動更新,然而,此種 變動更新過程之未來,是朝向全球的整合或分裂,尚在未定之天。

全球社會結構由三個同心圆所組成分別.代表著精英、贊成者以及邊緣者。 全球化並未 帶來「國家的終結」,反而推動各種調整戰略出現,甚至在某些方面推動 更加積極的國家出現。簡言之,國家政府的權力不一定被全球化削弱 而是正在被重組與重構。

為何行動的發展:冷戰致冷戰後: 冷戰時期 1、 觀察團:以觀察團為主的維和行動主要有少數軍事或文職人員組成,任務在監視現場、收集資訊:擔任協調者角色。 2、維持和平部隊:較具規模的維和部隊則有配備自慰武器的步兵火情裝甲部隊組成,任務主要是藉由部署在交戰地區以減少戰士擴大。 3、有時維和行動間有兩者功能

冷戰後: 1、協助維持停火協議 2、全面性解決 3、人道保護行動:國際社會未解決大規模違反人權事件,所採取的維持和平行動。主要任務在運送人道救援物資,運送那明道安全避難所,以及隔離受害人民的再度侵害。 由前述冷戰後的維和行動的新發展,可以觀察到為何行動的發展與改變如下: 1、有預防外交到國內行動:國家主權原則的挑戰。 2、由監督停火到終止內戰:國際和平與安全概念的擴張。 3、冷戰之後地球村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國際文化與媒體的重視與認同。

英國首相特里莎·梅已經表示,她將於三月底啟動歐盟憲制基礎條約《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第50條——正式開始英國脫離歐盟談判。 什麼是《里斯本條約》第50條 第50條是任何國家希望脫離歐洲聯盟需遵照的行動計劃。它屬於《里斯本條約》的一部分,2009年由所有歐盟成員國簽署成為正式法律。在這一條約簽訂之前,一個成員國如要脫離歐盟,並沒有正規的機制可循。

列出規定指任何 1,決定脫歐的成員國必須通知歐洲理事會並商討脫歐具體細節; 2,各方要在兩年時間內達成協議 3,除非所有成員國均同意延期 4,而即將脫歐的國家將不能參與關於其脫歐的歐盟內部討論。 條款規定,任何協議必須由所謂的「有效大多數——即餘下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72%(代表65%的歐盟人口)——贊成通過,同時必須得到歐洲議會(MEP)支持。

前聯合國秘書長蓋里( Ghali )將預防外交定義為「 外交定義為 防各方之間爭端的發生、預防既存爭端升高為衝突,以及預防已發生的 衝突擴散之行動。」

加拿大學者Amitav Acharya教授將其加以延伸,認 前為了預防國與國之間或一國之內發生嚴重的爭端與衝突、預防此類爭端與衝突升高為武裝對抗、對此類衝突的暴力程度與擴散加以限制 以及對於與此相關的劇烈人道危機加以預防和處理,而由政府、多邊組 織(如聯合國或區域團體)和國際機構包括非政府的行為者)所採取 的处交,政益,軍事,經濟和人道行動。」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為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及至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公約第5條規定成員國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確認,其他成員國將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被理解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次需要各國政府的參戰授權。

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 涵蓋全球40%經濟的貿易協議,2015年達成,簽署國包括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墨西哥等12個國家 協議希望以降低關稅的手段加強經濟合作,促進經濟增長

協議包含的內容包括,實施勞工與環境標凖,保護知識產權、專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協議希望未來能夠建立一個類似於歐盟的新的單一市場 批評者說,中國不在協議之內,協議實際上意在對付中國

軟實力

原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 國家軟實力.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

嚇阻戰略的類型 就目標政策上,嚇阻或核子嚇阻戰略可以分為兩種:脅迫軍事目標 的「反武力戰略」以及脅迫人口中心的「反城市 戰略㈠1,反武力戰略的意義 反武力戰略強調以敵人軍事目標為打擊對象。採取此戰略之目 的在於 (1)摧毀敵人戰略打擊能力 (2)造成敵方軍事挫敗 (3)減少非戰鬥人員的損失與犧牲 4)降低核戰爆發後的損害程度

反武力戰略的成功條件 (1)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2)精確的情報與導引系統,使發出的打擊剛好命中那些目標。 3)即使核戰中,仍能持續存在的指揮、管制、通訊與情報的能力 ㈡1,反城市戰略意義 此戰略意義旨在消滅敵方的城市中心與工業能力 2,反城市戰略所遭受的批評 就如前述,「義戰」學說主張,戰爭中的非戰鬥人員必須不能被 扣作人質。此戰略卻以非戰鬥人員做為人質,嚇阻失敗時,造成大 ,迫量平民傷亡

人道干涉

只當盟國發生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時,特別是只針對少數族群或民族的集體屠殺行為,他國會以武力強制介入的危機地區來保護無辜的平民,尤其是發生內戰的時候。 人道干預行動的目標很可能是交戰團體,特別是在內戰的情形下,此時,很可能無法取得雙方的同意,和平的考量往往超越聯合國憲章第二條揭櫫的主權評等,領土完整與不干涉內政原則。

㈠零和博弈 簡而言之,零和博弈是指參與者雙方利益絕對對立,一方之所得 必為一方之所失,在國際關係實踐中,零和博弈強調衝突的可能性以及解決衝突的機制,例如:透過戰備來防止敵國入侵、組成同盟或核子嚇阻等,因此,帶給吾人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雙方毫無共同利益可言,衝突是 必然的,合作是少有可能的。

囚徒困境所呈現的觀念 (1)互不信任 囚徒困境充分點出信任與懷疑的難題。 這種現象,常與無政府的國際關係中的某些情形相當類似,比如軍備競賽。 2)重複博弈帶來的資訊可增加合作可能性 囚徒困境說明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在對方採取不合作策略 情況下,一方的合作只會減少自己的收益,而此博弈的最終往往 産生對雙方都不利的結局。

交戰團體和叛亂團體的差異: 一、戰爭法律意義不同:交戰團體之承認,是承認其與合法政府間存有事實而兼有法律意義的戰爭。然對叛亂團體之承認,則僅僅是承認事實意義的戰爭之存在而已 二、全部與局部交戰:對交戰團體之承認,是承認其有全部交戰者之地位,然對叛亂 團體之承認則僅是承認其有局部交戰者之地位 三、保持中立與否:承認交戰團體之國家必須保持中立,然承認叛亂團體之國則否 。

四、合法政府對叛軍對外國權益侵害之負責與否:承認交戰團體後,合法政府不必對 叛軍之行負責,然若是叛亂團體之承認,則合法政府仍需對叛軍對外之行負責. 五、交戰雙方之船舶進入承認國港口之待遇不同:交戰團體之船舶進入承認國港内, -港口國應給與其合法政府之相同等待遇,然叛亂團體之船舶則無此待遇. 六、有無公海搜索權:交戰團體被承認後,可在公海搜索外船,然叛亂團體,則無 七,封鎖港口權之有無:交戰團體被承認之後,得封鎖合法政府控制的港口,然叛亂團體被承認後,仍不可封鎖合法政府控制下的港口。

小布希在競選第一任總統期間即表明,其外交政策將爲新現實主義不同於柯林頓政府,爲側重以軍事力量來鞏固其單極權力,小布希所倚賴的大將萊斯更曾表示,美國之外交政策應堅守國家利益,小布希政府重視以美國唯一超強的實力以促進其國家利益 。若從理性主義中的現實主義樂派的權力平衡的角 度來看,美國在東亞一直是扮演戰略平衡者與區域管理者的角色在臺海 政策上,阻止臺灣獨立與敦促兩岸對話是美國臺海政策的核心。

因爲臺海 維持現狀對美國來說是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一方面,反恐怖主義已是美 國維護國家安全的首要目標,而反恐極需要中共的合作,臺灣是美國與中 共談判時的籌碼之一,另一方面臺海維持現狀,美國可以繼續販售巨額的 軍事設備給臺灣,使美國的軍事武器工業不斷有訂單可接。 美國似乎在臺海政策上較向中共傾斜,但是美國亦對歐盟擬 開放軍售中共的政策大加反對,原因是歐盟若真正開放軍售給中共,將會 大大提升中共的軍事能力,這絕對不是欲維持超強地位的美國所樂見。新現實主義者強調國家在國際關係中在意於相對獲利換言 之,會計算自己所獲得的是否比別人多還是少,因此,美國要維持軍事地 位領先的狀態,必須減少他國,尤其是強國獲得軍事提升能力的機會

國際刑警組織:1.最早可以追朔自1914年4月在摩納哥舉行的(國際刑事警察會議),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止;2.1923年在奧地利成立(國際刑事警察委員會),會員只有17國3.1956年改名國際刑警組織,1989年總部簽至里昂˙

國際刑警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通稱:Interpol,縮寫:ICPO)於1923年成立,為聯合國以外,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國際組織,包括190個成員國,每年預算逾7,800萬歐元,其運作資金由成員國撥出。其主要責任為調查恐怖活動、有組織罪案、毒品、走私軍火、偷渡、清洗黑錢、兒童色情、科技罪案及貪污等大型嚴重跨國罪案,不過並無執法權力。

國際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定義: 1、目標:須具備國際性,不得僅謀圖利任一成員。 2、成員:至少三國以上的個人或團體組成,不必一定為會員制,但每一成員應擁有相同 的投票權,且國家不得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成員,亦不得掌控該組織。 3、組織結構:必須有正式的組織、永久的辦公室,成員須有完全自主權,可以選舉組織 幹部。如果是非正式的社會運動除了永久性的辦公室之外,還需持續超過一年以上。 4、職員任命:每個會員均可依制度化的管道被選派職位,職員最好來自不同國家。 5、財政:必須來自三個以上不同國家的提供。如果是財源是國家性質的基金,則必須兼具國際性及非營利性質。 6、和其他組織的關係,即「自主權」:組織必須是獨立的。 7、活動:近期的活動證據及跡象,必須是可以取得及發現的,如果多年沒有活動,則被視為解散或休止。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功能,1促進國際成員相互瞭解 2提供國際認可的機會 3施展國際壓力,形成壓力團體 4訓練國際性專業人才 5協助推動官方政策。 未來,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功能,更可在: 1持續提供多元的溝通管道,使國家不再是 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行為者,國際非政府組織也會是國際體系中重要的行為者,而且透國 人道、婦女、永續發展等議題的推動及活動,將各界更緊密的結合。 2國際非政府組織穩定 的成長,將持續對世界和平及穩定有一定的貢獻,而其分工越精細,各組織所投入的人 才也必須更專業。 3國際非政府組織關心及影響的層面與議題仍將持續擴大,同時慢慢建立人類共同的標準,並且逐步朝向這個標準前進,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必須避免某種 程度的區域化,以免造成壁壘分明的對立情況。

圍堵政策,就是加強美國與所有非共產國家的軍事、政 治與經濟力量,以防止蘇俄與其附庸國家的侵略擴張的政策設計。

圍堵政策的具體行動如下: (1)與反共民主國家訂立同盟條約,共謀安全,例如:北大西洋公約 組織 2)充實反共國家的軍事與經濟力量,以應付共黨侵略戰爭 (3)在必要時採取軍事行動來制裁侵略或遏阻侵略,例如:韓戰與越

全球化的影響補充: 在經濟層面,最重要的應該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自由貿易協定體系所推動的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從降低關稅、解除貿易障礙乃至內部制度及管理規範之整合等等發展,顯示國際間已走向全球化的進程。商品週期以月或更短暫時間為度,大量資金移轉更是 瞬間之事的發展,相較於以往的商品週期,顯然是急遽改變。尤其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跨邊界活動頻繁而快速,使國界的意義 逐漸縮小

在政治層面: 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經歷共產政權式微、蘇聯解 體以及中共的快速崛起等因素,産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許多區域性 及全球性國際事務都必須仰賴各相關國家的參與及合作。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關係漸受世人重視,人權、環保、衛生、經貿、金融 大量毀滅性武器輸出等已成為全球性的議題。 911事件之後,恐怖主義成為全球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安全威 饴,恐 脅。美國將反恐列為首要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

外事警察地方機構中,僑房單位將李哪些事項

外事警察地方機構中,僑房單位將李哪些事項

2,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未來挑戰 在貿易自由化上,雖然APEC極力呼籲早日完成杜哈回合談判 但現實上仍有相當難度。因此,加速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恐怕是 APEC短、中期內必須走的道路。一個以亞太區域為範圍的自由貿易 區雖難以立即展開談判,但在主要國家與同集團的競合下,不同之 路徑選項亦可能逐一浮現。特別是若WTO杜哈回合談判無法有大幅 進展之際, APEC勢將在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上面臨更大的壓力

就未來挑戰而言,貿易自由化方面,最直接的挑戰就是貿易保 護主義心態與措施,尤其在全球經濟衰退陰霾未去、復甦力道不穩 的環境之下 APEC的兩大成員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糾紛似有擴大 之勢,其發生頻率與涵蓋産業之多更是歷來罕見。不只是美中之間

●中美上海公報 一、1972年在上海簽署 二、歷史背景: 聯合國1945年成立時,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與蘇聯冷戰對抗,美國採圍堵共產黨陣營的政策,中華民國成為美國在太平洋第一島鏈圍堵中共最堅強的反共盟友。1960年代美國參與越南戰爭,深陷泥沼,開始轉而拉攏中共對付蘇聯。此外,愈來愈多亞非國家加入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文,承認中國大陸是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一時間,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後,改變圍堵政策,改採「談判代替對抗,與時任大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 三、公報內容: 1.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 2.中方反對「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與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活動。 3.美方認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4.反對任何國家在亞洲建立霸權或在世界範圍內劃分利益範圍。

巧實力.智實力

巧實力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蘇珊尼· 諾瑟提出。2004年她在《外交》雜誌上發表題為《"巧實力"》的文章,首次提出"巧實力"概念。"巧實力"就是指如何將美國的硬實力(軍事實力)與軟實力(政治、外交、經濟、法律、文化、語言、科技、意識形態、觀念等)靈活有效地統籌運用起來,實現美國國家意志,達到美國國家目標的一種實力。

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PSI)是2003年5月31日美國總統布希訪問波蘭時發表的集體安全政策,宣布將採取一切手段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全球擴散,並準備建立防擴散安全倡議的同盟。目的在於尋求國家間的同盟合作,廣泛地利用各國的法規制度、外交、經濟、軍事等各種工具,阻禁大規模毀滅武器與相關設備與技術的海陸空運輸與擴散。

布希政府對WMD的威脅認知為研究基礎,並採用國際建制的概念以及國際建制四種建立因素:「霸權」、「國際社會與制度功能」、「規範認同」、「集體安全」作為本文的研究途徑,進一步分析PSI的三個階段,即興起、運作、評估三個層面。最後總結得知PSI主要是受到「霸權」因素影響而產生,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國際建制,目前正處於國際建制生命週期的擴展與內化階段,更在持續運作當中,未來的發展脈絡方可為研究觀察的重點

全球治理的概念

從1990年代開始,由於國家之間各自管理問題的傳統決策模式已經不敷使用,因此開始有 學者提出「治理」的概念。其中在羅森納(James Rosenau)主編的《沒有政府的治理書中,首次將治理的概念運用在國際關係的 研究上,並將治理定義為一種管理機制,打破過去以國家作為管理國際社會唯一行為主體 的迷思,進而衍生出「全球治理」概念

被承認的國家在國際法中具有以下 以下幾項效果: 一、取得國際法人之地位; 二,法律訴訟權; 三,外交代表享有豁 表享有豁免權 ;四.財產繼承權 五,承認法有效追溯既往 六,對國家之承認不 承認不能撤銷。其次,以中美關係為例,論述國際法之國家承認。民國68年(1979)中共與美國建交之際,美國同時終止了 對台灣和美國長達25年的中美協防條約」。然事實上,美國並不想完全放 棄與在台灣,美國會國提出 之《台灣關係法》此使得台灣持續可以維繫與美國在商業,文化以 及其他的非正式關係。即是美國希望藉此來取代台美之 間的「協防條約」,以防範任何企圖破壞台海區域和平穩定的力量,並以此 法律作爲美國繼續提供台灣防衛力量之依據

從國際法的角度而論,《台灣關係法》涵蓋了「承認政府」的主要法律 效果:1、苞括美國法院中進行訴訟在內,國會通過 美國和台灣之間的所有條約和其他國際協定,繼續有效。 美國總統或任 何美國政府機關此後可依美國法律之授權、要求、或規定,經由「美國在臺 協會」來進行締結、履行、或制定任何與台灣有關的協定或交易,並由國務 卿比照悠約之締績程序將此協定或較易之全文送交國會,此即與美國政府各 部門與其他國家締結條約或協定,需知會國會、檢討與批准。 3美國據 此承認台灣駐美新機構與人員享有外交代表的優惠待遇與豁免權,台灣有 免權,台灣有權 保有和維護在1978年12月31日以前所有與此後所獲得或賺得的有形和無財產。

㈠何謂「全球化」它凸顯出當前國際格局全球化對國際間之政治、經貿、文化、 、經貿、文化、社會面有何影響? 『國際格局中的哪些問題引發哪些理論上的爭議?相關學者針對全球 關學者針對全球化議題提出哪些針 眨?學者海德等人分析,有關全球化的 全球化的理論可 以分爲三大派:超全球主義論(極端全球主義、全球化進步論)懷疑論(全球化懷疑論與 轉型論(全球化轉化論)

探討全球化的內涵,不僅包括實質的改變(通訊、經濟、社 會文化、生態環境),亦包括觀念的改變(互賴的世界觀、知識的力量. 不自主的主權、民主的價值)。 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則有:國家本質上的 改變,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對民主與社區的威脅、高度競爭的全球經濟 不平等的擴大、加速非國家行爲者興起、新安全觀與全球治理論述的發 展等。

援外的概念: 外國援助,乃是正與我將金錢、貨物或技術指導給予接受國。外援的方式有: 一、軍事援助 二、技術協助 三、贈與及商品進口之計劃 四、貸款

援 外的政治目的通常有: 1,協助受援國國家建立政治膃定 ; 2.藉援助以 圖改變接受國的內政與外交政策; 3、以援助作為對盟邦的酬勞: 4.以援助協助接受國達成其對外目標.

報導馬總統登太平島 荷媒:台灣要在南海有角色

文中指出,中國、越南、汶萊、台灣及菲律賓均聲稱擁有南沙群島,北京更聲索南海大部分地區;根據國際法,擁有島嶼主權,即可控制其周圍領海、專屬經濟區,及漁場、海底石油、天然氣及礦脈。,太平島雖然距離台灣南部約兩千公里,但台灣政府指出,無論就歷史、法律及地理而言,該島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仍有兩百名台灣部隊住在太平島,並建造大碼頭。 目前有200名台灣軍隊駐紮太平島,並興建碼頭.太平島可以自給自足,並能維持人類居住及經濟生活,並非如菲律賓將該島歸類為「礁石」。

功能主義者強調,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區 域不見得優於現存的民族國家體系,反 而,功能性國際組織的擴散,將可誘使國 家進行合作。 核心概念: 1、分枝說:認為長期合作所產生的信賴 感會形成一種向外擴散的現象,進而 衍生出更多跨部門的合作現象。尤其是低階政治議題的合作(如經濟)經常帶動高階政治議題(如安全、外交)的合作,甚至成為一種驅動力,促使各部門 之間形成一種功能性的互賴網絡 2、人民忠誠度的轉移 :一旦人民對功能性機構的認同感超越民族國家時,便可能將其對國家的忠誠度轉移到跨國組織或非政府組織 。

新功能主義整合之目標是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轄權 威,是具有政治性質的超國家機構 : 1、新功能主義提倡的共同體,指涉的是 個擁有中央機構的超國家組織,相較 於功能主義將國家統合寄望在技術專家與非國家的功能 性組織,新功能主義提 倡的是一種具有聯邦性質的共同體,強調如何透過菁英層次的合作加強各國對共同利益的認同,形成遵守共同政策的 。 2、外溢(spill-over)現象針對功能主義在解釋經濟整合帶來的政治整合現象上的不足,新功能主義 認為即使是技術層面的合作仍然不可忽略其政治因素 最初行為者的合作可能 發生在技術層面與較不易引起爭議的面 向,但隨著部門的整合程度加深,行為 者將逐漸意識到只有向其他相關的功能 領域擴張,或者交由各國較高層次的決 策者進行協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 就是所謂的「外溢」現象

全國飛彈防禦(NMD)系統與戰區飛彈防禦(TMD)系統 全國飛彈防禦(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NMD ,或譯為國家飛彈 防禦)系統是美國政府為保衛美國本土,而重新建構彈道飛彈防禦 (BMD)戰力以對抗有限度戰略彈道飛彈攻擊的計畫。戰區飛彈防禦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系統則是美國政府為保衛駐外美軍 並協助盟國建構彈道飛彈防禦戰力,對抗區域性戰術彈道飛彈攻擊的 計畫-NMD與TMD的主要功用是攔截射程在3000公里以下的戰區彈 道飛彈

星戰計畫之初始目的是為防禦美 國免於遭致蘇聯大規模戰略武器之攻擊,也就是孟望偵測到蘇聯飛彈 發射後,在其未到達美國領土煎,即於外太空將蘇聯飛彈擊毀。當却 美方計畫使 甩的武器是飛彈 衛星與畫射。

全球治理的概念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與國際事務,試簡要說明此一概念的基本內涵,並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所架構的環保治理機制為例,: 聯合國自1988年起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並啟動氣候治理談判,於1992年5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1997年通過與《京都議定書》兩項協議,是現今全球應對此議題主要的兩項機制,透過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的方式進行協商,促進各締約方達成共識,提升全球節能減排的執行成效。公約缺少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該公約規定可在後續從屬的議定書中設定強制排放限制。

是各國就溫室氣體排放、潔淨能源技術推廣等作出的安排和協調;但在更深層次上,它是關於能源創新、永續發展等全球治理問題的深度思考。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以「開發中國家不承擔義務」為由,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實際等於拒絕承認已經簽定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中規定的義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㈣東協在國際關係上所扮演的角色 1,東協試圖扮演新興開發中國家的代言人, 2,在東南亞金融風暴發生以後,東協在國際關係上的獨立發聲似乎漸 漸為東協加三所取代。 3,東協若整合順暢,未來將扮演重要的區域經濟體,甚至可以在東 扮演與中國、日本相抗衡的角色。東亞的複雜性,致使東亞整合 數不少,東協若能克服內部的歧異性,甚至可以扮演推動東亞整 的槓桿角色

東亞整合與臺灣的邊緣化: 臺灣具有島國經濟體的特性,對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相當敏感,係屬外向型經濟國家,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更是密切。東亞地區是臺灣對 外投資最高的區域,所占比重超過70% ,東南亞以及中國為對外投資的 兩大市場。 為避免 邊緣化的危機,臺灣的態度與政策調整顯得相當重要。一方面,臺灣尤 須以更開放、更自由的心態來面臨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趨勢,鞏固原有的基礎優勢,強化並建構自身成一個全球性或區域性資金、企業所青睐的 東亞跳板或中心。 再者,臺灣必須以現有已加入的國際組織為跳板,積 極參與區域或全球事務,藉此發揚臺灣聲譽之際,更尋求與非邦交國的 合作契機,擴大臺灣對外接觸層面;除此,更可加深與臺灣現有邦交國 或對臺灣友好國家的合作層級,藉此吸引與延伸對外合作對象。

歐洲聯盟的運作 簡單而言,歐盟由成員國家組成。這些國家都同意接受某些共同標準、政策和法律,但是,歐盟的運作與一些國家的政治體制大相徑庭。三角的組成部分是: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通稱:部長理事會)、歐洲執行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Ministers) 歐盟理事會(部長理事會):在歐盟架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各個成員國,它們的代表組成有關的決策機構。負責工業、運輸、農業等方面的政府部長定期在布魯塞爾開會。 理事會負責制訂新法律,但是它並不是單獨運作的。 歐盟理事會跟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台灣稱:歐盟高峰會)混淆。歐洲理事會由歐盟28個成員國的總理、首相或總統組成,每年最少會面或舉行峰會四次。

歐洲執行委員會: 是歐盟政治體系的執行機構,負責貫徹執行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決策。此外,歐盟委員會可以通過行使其主動權,就法律規定、政策措施和項目提出建議。歐盟委員會是一個獨立於成員國的超國家機構,其委員效力於整個歐盟而非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 歐洲議會: 這是歐洲聯盟架構中唯一由選舉產生的部分。選民可以每五年一次投票選舉代表他們的歐洲議會議員。 歐洲議會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法國斯特拉斯堡。議會的權力不斷改變,經歷了大幅擴張,其決定對成員國的國民有著深遠影響。歐洲議會議員有權就醫療衛生、環境、就業、家庭,乃至一些服務的收費等方面做決定。 除了立法之外,歐洲議會還需要負責另外兩個方面: 歐洲議會議員有權批准歐盟的預算草案。除非預算案已經得到議會主席簽署,否則不能予以實施。 歐洲議會也負有監督其他歐盟機構的責任,也有權批准或者拒絕接受歐盟委員會主席和委員人選。

歐盟的決策機構: 歐洲議會原本的立法功能並不強,其主要的任務是監督各會員國的人權狀況,舉辦聽證會或 行使調查權等。近年來歐盟在簽定的 各條約中,逐步增加歐洲議會的權力 因此歐洲議會在很多政策領域已經是和 歐盟理事會平等的立法機構 。

歐洲聯盟整合的困境挑戰: 1、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互動與消長 2、主導大國的盤算各有不同。

國際關係裡,國與國之間互相依 存,既競爭又合作,這樣的非零和的情勢 不勝枚舉,其中「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被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 心理學與軍事領域之中;此中所指之 「困境」,簡單地說,乃參與賽局兩人 同時做選擇,個別之選擇彼此間互不影響,亦即我的選擇不會影響對方之選 擇,反之亦然;不管對方怎麼做,您選 擇背叛(Defence, D)都會得到較合作 (Cooperation, C)好的結果,

此意味您 應該選擇背叛。若運用於兩個囚犯隔離審 訊時,對兩個人最好之情況是雙方都否認 犯行,但因為隔離審問,囚犯會推想對方 一旦承認(認罪協商),而自己卻堅持否 認,反而倒楣;相反地,自己承認(認罪 協商),而對方卻堅持否認,那麼自己就 佔了便宜;萬一對方也承認,結果也不算 是最壞。

英國脫歐29日正式啟動的影響 1、歐盟預算來源。 歐盟提撥給英國的資金僅占英國公共支出的2%。但歐盟給予東歐地區國家的預算資金比例要大得多, 若英國退出,歐盟能給資助國的資金將短缺1/6,勢必令東歐和西歐國家在2021年開始的7年支出計畫問題上產生分配上的爭執。 2、權力格局改變。英國曾動用手中12%的投票權,限制歐盟的開支並積極推動自由貿易。 比較清貧的東歐成員國在加入歐盟時曾得到英國支持,他們擔心德國和法國會針對這些國家低薪勞動力的進入設立更多障礙,或是加強歐盟的聯邦權力,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一腔熱忱的新成員(如巴爾幹半島國家)也將失去支持入歐。

法國將成為歐盟中唯一擁有核武器、且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否決權的成員國,巴黎當局一直想在美國領導的北約之外加強歐盟防衛合作,英國脫歐後將少一個反對聲音;防衛問題已經回歸歐盟日程表。 德國以經濟實力被視為歐洲的主導力量,總人口也佔歐盟會員國人口總數的1/5,德國自身對於這種局面的態度是矛盾的。

葛斯坦探討六種國際衝突的類型

涉及實質利益的衝突: 1、領土與疆界糾紛。 二、爭奪政權。 三、經濟衝突。 涉及理念的衝突 四、種族衝突。 五、宗教衝突。 六、意識形態衝突

預防性外交

用外交手段處理國際爭端與暴力沖突;而預防性防務主要是以軍事手段處理安全領域的問題,但在實施預防性防務之前也給外交斡旋留有一定的余地。冷戰結束以來,軍事領域的國際對話、合作與交往非常活躍;與此同時,以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爭端與武裝沖突,以多邊安全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為其主要特點,也日益成為外交舞臺上的一種時尚。

硬實力

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根據他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

中華民國位居東亞地區重要戰略地位: 陳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爆發時,日軍從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派遣轟炸機襲擊菲律賓,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在大戰期間不僅是日軍進攻東南亞的主要補給基地,也是監視來往船艦的控制點。美國國務院在當時指出,在亞太區域除了新加坡之外,沒有一個像台灣一樣地理位置優越,位居關鍵樞紐的地方。 除了軍事意義外,中國控制台灣也會衝擊到東亞各國的經濟、外交與政治。新加坡便可能採取更加親中的立場。中國在北有台灣,南有新加坡的狀況下,對南海會有更強的控制力。林舟認為,東南亞國家、日本和美國考量戰略安全與經濟利益,應拒絕讓中國取得這樣的戰略資產和戰略槓桿。

目前在這區域內威脅和平穩定的國家有北韓及中國,其中中國在東北亞和東南亞不斷製造緊張,增強戰略地位;若中國控制了台灣,將有利於中國在南海的策略,威脅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屆時,中國在南海海域聲稱的「九段線」主權將會更輕易執行也更真實,而原本瞄準台灣和美國海軍的1600枚飛彈,也能轉而瞄準東南亞各國,增強中國有利地位,將南海主權完全變成中國自己的「內海」。 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時,曾宣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強調民主政治在這個區域的成功,這點也是台灣民主未來將是美國對該區域道德和政治承諾的戰略之核心。

集體安全與權力平衡的比較:相同之處 1、均在提供一種制度,約束或管理各國使用權利。 2、均以嚇阻為基礎,權力平衡針對侵略能力,集體安全針對侵略政策。 3、兩者皆主張集體行動,權力平衡液同盟方式,集體安全國際組織方式運作。

相異之處: 1、權力平衡是一種對外聯合取向,聯合國家採取一致行動,以對抗共同敵人;集體安全這是包含對內取向,你組織力量保障所有成員,免於被侵略的危險。 2、權力平衡只期望一鍋在本身安全受到影響時,才加入對抗侵略的行動;集體安全要求一國應對所有的侵越採取行動。 3、權力平衡顯然在各國同意合作下才發揮作用;集體安全著要求一國參與有中央指揮體系的國際組織並接受他的領導。

experience a hard landing

硬著路

經濟制裁:就是製造壓力,讓被制裁過無法接受,最後接受制裁國的要求。

禁運:士經濟制裁最常見的方式,禁止裝運某項貨物前往某國,或是正式限制或禁止某一形式的貿易

種族滅絕(genocide):種族滅絕只是一個有計劃的消滅一個種族、民主、政治或宗教團體

種族淨化(ethnic cleansing):種族淨化室只試圖透過放逐或強迫屬於某些種族集團的人前一實現單一種族的地理區

集體安全的定義:是指國際社會假想以集體力量嚇阻或制止其內部可能出現的侵略者和侵略行為,以保護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安全保障體系。當一鍋受到安全威脅或事情月時,其他所有國家影響保護自己一樣反對侵略者,及共同承擔風險,因此集體安全強調安全與風險的普遍性。

符合集體安全的要素: 一、普遍性 二、合法有效地防止侵越的安全機制。 依據聯合國憲章規定只有兩種情形下使用武力才是合法的: 1、單獨或集體自衛 2、安理會授權或採取行動。 三、聯合力量必須永遠大於侵略者的力量。

懷疑論(全球化懷疑論: 者認為超全球主義論者誇大全球化的程度,現在頂多是高水平的國際化。國家在管制和積極推動跨界經濟活動的地位不斷提高。各國政府是 國際化的首要建構者。市場在國家法律的規範下才能運作正常,許多跨 國公司依然有賴於國家基礎建設以及國家政策支持。

簡言之,該派強烈 批判超全球主義論者主張國家式微的觀點...全球化其實最多也只不過是一種國際化與區域化的過程,且這樣的過程是以民族國家的同意為前提所產生的,如此的過程及結果遠飛是一個永久和諧的圖像,反而可能是更加劇烈的區域板塊或文明板塊之間的衝突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peace-keeping operation,PKO):基於交戰各方的同意之下,在衝突地區部署國際軍事與文職人員,已停止或限制衝突的擴大,或是監督和平協議的執行。

維持和平行動的原則:一同意原則:必須先取得衝突各方的事前明示同意,派遣和部署維持和平觀察團或部隊。 二、中立原則:為何行動不偏袒任何一方。 三、不使用武力原則

新自由主義的基本概念:主張,認為國際社會具有三個基本 的特徵: 1、國家間存在著由政府、非 政府組織與跨國組織等行為者構成的多元溝通管道。 2、國際關係的議題並沒有明確的高低階層之分,意即軍事安全並 非永遠是影響國家關係的首要因素,國際與國內事務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 3、當國家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相互依賴關 係時,軍事力量不再是國家間解決爭端 的主要手段,例如:國家間在經貿關係 上互動頻繁,甚至形成自由經濟貿易區 時,使用軍事手段將無助於解決問題 戰爭的代價太大,以致國家傾向不再以 軍事作為解決爭端的主要方法。

缺點: 1、過於低估國際無政府狀態對國家行為的影響,對國家行為的看法不符合國際社會的現實。 2、過於高估國際制度的自主性與功能,低估國際權力對制度的影響。

新現實主義理論,肯尼斯華茲提出三個原則: 一、無政府狀態下,所有 國家以生存為最高原則。 二、所有國家發展成類似的單元,為了生存而 執行相同的功能。 三、国際政治型態強權之間能力分配的結果 如兩極體系。

缺點:1、國際關係並非僅存在單一的國際結構。 2、國家對外行為並非全受制於國際體系結構的影響。 3、國際體系結構理論無法解釋國際關係的動態變化。 4、傳統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觀點皆过於悲觀 5、忽略國際制度的發展與功能

依據《巴黎協定》,在未來數十年內,全球195個國家與歐盟(亦即196個締約方)將致力於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的是以工業革命之前為基準,力保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臺灣:呼應全球減碳行動,我國主動提出INDC減量承諾,展現積極減碳的企圖心,呼應2014年在利馬所召開的第2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中所提出的減碳呼籲,並遵循「環境基本法」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穩健減核方式推動力行減碳,並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我國INDC減量目標設定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現況發展趨勢(BAU)減量50%;這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再減20%。根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規範,我國須於「2050年降至2005年排放量50%以下

多邊主義

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共同協調合作,以達成在外交、經貿、軍士等方面的政策目標,稱之為多邊主義。有鑒於現代國際事務的複雜,在環保、匯率,經貿,人權、裁武、緝毒但事項上,都有跨國合作處理之必要,再加上連國防安全都不能當烤雞翼,而需採取集體安全的方式,更助長多邊主義之盛行。例如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誰負責談判? 作為歐盟的行政機構,歐洲委員會已經成立了一個由米歇爾·巴尼爾(Michel Barnier)領導的工作小組,他將負責與英國進行談判。

英國一方,英國脫歐談判的總體責任將落在首相身上,她將得到英國脫歐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的支持,該部門由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領導。

給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帶來了外部衝擊,讓各種全球治理機制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打折扣。 一方面,從阿富汗、伊拉克,到敘利亞,反恐戰爭歹戲拖棚,不但沒有根絕恐怖主義,還導致大批難民湧入歐洲。 另一方面,自由化、金融槓桿玩過頭,導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全球貧富差距擴大,中產受薪階級苦不堪言。 兩個問題交相激盪,憤怒的中產階級群眾,轉而支持極端右翼勢力,讓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再次興起,結果就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和

英國公投脫歐。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和英國脫歐,都是在重新擁抱「主權國家」這個概念,只強調本國利益,對在全球範圍內提倡、推廣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興趣缺缺。

捍衛我國太平島主權及海洋權利 行政院指出,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121條第1項之定義,島嶼(island)為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且可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可擁有領海、大陸礁層及專屬經濟海域。我國太平島為南沙群島最大自然生成島嶼,可維持人類居住及本身經濟生活,符合UNCLOS第121條「島嶼」的要件,自可主張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

行政院進一步指出,本案為菲律賓以中國大陸為被告,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的仲裁程序提請之國際仲裁。因菲控訴對象為陸方,我國自始並非該案當事方,故我國亦無自居被告參與仲裁的義務。鑒於菲律賓從未邀請中華民國參加該國與中國大陸間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亦未就本案徵求中華民國的意見,因此本案與中華民國完全無涉,中華民國政府對其相關判決概不承認,亦不接受。

委員會提出 196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 《核不擴散條約》 (簡稱NPT ) ,並於 1970年正式生效。

該條約內容主要有五 項原則: 一、禁止非核武會員國發展核子武器二、禁止五個核武國家(美、俄 英、法、中)轉移核武給其他國家 三、透過國際監督機制確保非核武國家的核子技術不會發展為相關核子武器 四、促進非核武國家在國際監督下和平使 用核子能源;五、促使會員國進行終止核武競賽與裁減核武的國際談判。

現實主義的四項基本思路: 1,人的私慾與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現為權力的意志,國家權力即為人 的權力意志之擴大 2,因為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主權國家皆不斷追求權力,國際關係 就是一種權力關係,國際關係就是權力之爭 3,各國在對外目標追求與維護自身利益之時,衝突與鬥爭就是國際關 係的基本特徵。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的權力愈大,所獲得的利益 也就愈大,反之亦然 4,權力與利益是影響對外政策的核心因素,在決策過程中,權力與利益的重要性超越道義。

論述: 1、人性本惡 2、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體 3、無政府狀態的國家行為 4、以權力界定的國家利益是分析國家行為的指標 5、權力平衡是維持國際和平最好的辦法 6、權利是國家的終極目標 7、對道德與及相關價值觀念的看法:反對把道德、公共輿論與國際法至於外交上重要的地位。

理想主義:強調透過道 義與教育來喚醒人類的良知,透過國際規範與國際法等概念的健全以及 國際組織的建立,以加強國際合作,鞏固戰後的國際社會。理想主義的 代表人物當屬威爾遜。

論述: 一,人性是可以改造。 二、以集體安全取代權力平衡。 三、制度化的國際法治原則。 是,道德的約束。 五、反對秘密外交,重視公眾輿論

超全球主義論者認為,經濟 全球化實現經濟的「解國家化」( 國家權威的衰落反 denationalization) , 映在權威不斷分散到其他制度、社團組織以及本土和地區性機構的手中

超全球主義論者有兩類: 一方是歡呼個人自主和市場原則戰勝國家 權力的新自由主義者; 另一方則是新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當代全球化代 表壓迫性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勝利。兩類的超全球主義者有共識也有不同 的看法

馬英九首登太平島 一次掌握各國怎麼看 美國:表示美國對於馬英九總統計劃去太平島感到失望,美國認為這項行動「沒有助益」,對南海爭端的和平多解決沒有貢獻,美國敦促台灣和所有聲索國降低緊張,而不是採取可能升高緊張的行動。 菲律賓:呼籲南海爭議相關各方勿提升區域情勢緊張,菲方提醒相關各方應共同負起責任、節制行動,避免採取升高南海情勢緊張的行動。

越南:台灣領導人不顧越南與國際社會的關切,前往歸屬越南主權南沙群島的巴平島(即太平島)視察,已嚴重侵犯越南主權,違背了台方所提出願為維護東海(即南海)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的承諾。 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岸中國人都有責任維護中華民族祖產」

軍備競賽的定義:一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求安全保障甚至絕對安全,因此競相投入大量資源在 軍備的更新與建設,因此表現在外的通常是新式武器不斷出現與軍備總 量的不斷提升,以便為自身爭取到更多安全保障的過程。

軍備競賽的根源和負面影響 !處於無政府狀態,是一個確切的現實,因此國家之 常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而發生糾紛與衝突,且在缺乏客觀且有執行力的仲裁機制下,就算各國也會採取交涉談判或勸誘的方式和平解決問 題,但採取武力或威脅以武力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情訊仍是極為當見的現 象。

soft landing

軟著路

阿拉伯之春是在大中東地區(北非和西亞)眾多阿 拉伯國家、和少數歐洲、美洲、亞洲國家,自2010年年底開始發生的一系 列民主和經濟等議題的社會運動,一、 阿拉伯之春的演變 2010年12月中旬,一名突尼西亞賣水果的失業青年因為遭到取締而 引火自焚,引發突尼西亞的街頭群眾運動,最後演變為人民革命運動 執政長達二十三年的領導人班·阿里2011 年1月倉皇逃出國。由於茉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所以這場革命又被 稱為「茉莉花革命」。突尼西亞革命的成功,激發周圍如阿爾及利亞、約 旦、埃及和葉門等國的抗議運動。

阿拉伯枝春的原因: 一、經濟層面:國家能力因應經濟全球化挑戰不足,包括產業升級與多元化,經濟的成長並未讓老百姓感受到真正的實惠。 二、政治層面:長期統治而在國內累積相當嚴重的家族腐敗問題,經濟成長無法惠及百姓,逐漸失去民心 三、社會層面:嚴重的貧富不均和失業狀況。 四科技與媒體層面 造成的影響: 一、民主革命是阿拉伯世界融入世界民主的重要開端。 二、中東地區可以遇見到的持續動盪將給歐美在中東的原有戰略利益和戰略架構帶來重大衝擊。

台灣面對TPP,準備好了嗎?

除積極參與既有的「大」市場外,更應提前遍及「潛在」新興市場,例如: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等。雖目前中小企業在新興市場都占有一席之地,卻缺乏貿易協議保障,以東南亞而言,政府可善用中美之間平衡關係,達成先與東南亞國家簽訂FTA後,再與TPP接軌的目標。全球產業鏈的轉變中,中國正積極取代台灣目前所佔據的環節,在兩大區域整合競賽,政府可調整策略,尋覓新位置。

核子嚇阻時代的特徵 有效嚇阻的要素: 1、能力 2、可信度 3、穩定性

非理性的理性( irrational rationality or rationality in rrrationality) ,是指核武競賽 本來就具有非理性的特徵, 但進行競賽的主要國家偏偏 又拼命地想要理性地限制武 器的運用

南北依賴體系:依賴理論之出現。 K. J. Holsti認為依賴理論已經深植在第三世界的知識份子心中,不但是他們解釋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得理論根據,也是一種融合民族意識與不滿情緒的意識形態。學者之所以注意南北關係之因有如下數端: (1) 新興國家對於現代化理論的失望。二次戰後初期,新興國家普遍相信,只要國家有了某些基本的要件,如行政組織、自然資源、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等,他就自然會成長,然新興國家的政經發展經驗(不穩定、不平衡)證明此種想法過於理想。

(2)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世人重視南半球與北半球問題,也就是原料生產國與工業國家相互關係,其中包括如何公平分配經濟資源與利益,協助貧窮國家發展,以達到世界均富之崇高理想。 (3) 新興國家知識份子的肯定自我,以本身經驗和非西方的事實來解釋國際政治的部分現象。

拉丁美洲學者最早開始從事關於南北關係的研究,而後歐美學者撰文響應。其見解可略分為三類: (1) 依賴理論:以T. Dos Santos和F. H. Cardoso為代表人物,認為依賴是一種情況,表示兩個國家或兩個體系間的不公平關係。T. Dos Santos說,在依賴的情況中,某些國家的經濟受到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和擴張的限制,而前者受制於後者。在兩個或多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這些經濟與世界貿易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如果某些國家(優勢國)能擴張而且自足,而其他國家(依賴國)之擴張與自足僅為優勢國之擴張的反映,這種關係一旦出現,依賴就存在。他對依賴國立即的發展,可能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Dos Santos繼而將依賴略分為三種類型:殖民式依賴、金融與工業的依賴、科技與工業的依賴。這些關係呈現一種共同的現象:國際體系中優勢成員,其中包括國家與非國家成員,以貿易、金融或科技,控制依賴國或依賴者的經濟活動,由此形成依賴的政治關係。

(2) 「中心邊陲」的依存關係:帝國主義的結構理論」為代表性著作,渠使用「中心」、「附屬」以及「利益」三個觀念來分析。Galtung認為帝國主義是一種劃分整體,使用利益的衝突與協調來維持每一個體的存在。所謂「中心」意指主宰地位的國家,他和「附屬」之間的利益關係是由經濟型態來決定。在中心國家中,可細分為中心的中心、中心的附屬,在附屬國家中也有中心與附屬之分,中心的中心國家與附屬的中心國家間之利益是和諧的,而中心的附屬國家與附屬的附屬國家間之利益分配,則呈現不和諧的現象。 (3) 世界體系理論:以Immannuel Wallerstein為代表,其提出三個基本概念:中心、半邊陲、邊陲,說明不同成員之間的經濟關係和他們個別的能力。中心國家擁有經濟優勢與霸權,如英美,依賴國家組成邊陲地區,在中心與邊陲之間有半邊陲國家,作為兩者的貿易轉運站或經濟資源的供給者。半邊陲地區的經濟情況優於邊陲地區,但仍受中心控制。

根據學者考普林(Coplin)教授的研究,決策的過程依其性質可分為:

(一)總體決策:目的不在於處理突發事件,而是表現在一連串的外交聲明與外交行動上。 (二)行政決策 :那政府機關日常一般例行政性的決策。 (三)危機決策如美國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 i1e Crisis) 決策。特色是有高度威脅性和突發性,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需在有限時間內做成決策。

二、權力平衡的缺陷

(一)權力平衡假定政治家都是依據常識或理智而謹慎行動。 (二)因為權力平衡代表攻守雙方失敗的機會相等,在某一程度上反而提高了衝突雙方發起先制打擊的意願。 (三)權力平衡的嚇阻作用不僅可能因為決策者存心冒險而失去,也可能由於估計錯誤而未能防止戰爭。 (四)幾乎沒有決策者真正追求權力平衡,總是不斷有國家會處心積慮地改變現狀,而且並不因為有一相等的對抗勢力形成,而停止對外冒險。 (五)權力平衡希望在各國之間達到一個均勢狀態,但是如何計算及比較各國的軍力卻是非常困難的。

一、權力平衡制度有效運作的條件

(一)權力平衡制度必須使實際的權力分散在相當多數的大國之間。 (二)各成員國的政策,必須操於精通外交縱橫之術的專家手中。 (三)政治家們在調整、平衡各國權力關係時,也不應受意識型態的牽制。 (四)決定一國力量的因素,一方面不應太複雜,以便各國對彼此的實力可以做出相當準確的估計。 (五)戰爭的可能後果應該是相當嚴重的,足以刺激各國採取防範措施。 (六)在對強國一律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以及制度本身不能避免競爭的大前提。 (七)最好有一個大國處於掌握平衡的地位,以便當權力關係發生變化讓野心家出現之時,可以適當地調整本身的政策,來促進制度的穩定。

權力平衡主要的二項運作模式 學者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根據國際關係中所發生的權力平衡案例,歸納出下列二種運作模式:

(一)直接對抗模式。 (二)競爭的模式。

一帶一路區域政經的影響與台灣因應策略: 一、經濟層面的準備: (一)「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階段,由中國政府與國營企業主導,台商較無利可圖。 有較高比重投入「基礎建設」,且多由國營企業掌握。 (二)台灣應提前做好法規升級的準備,透過立法及修法,完備跨境投資、跨境金融服務、跨境貿易等相關法規。台商在「物流」與「金融」服務兩方面較有持續西進的優勢。避免陳舊的法規與產業發展邏輯,成為產業創新與投資的絆腳石。

(三)台灣參與區域經濟自由化的「政治決心」必須以行動展現,儘速將目前規劃中的、具備自由化意涵的政策方案,啟動和落實。 (四)建議政府、政黨、學界、產業團體、企業與所有支持經貿自由化的國人,應持續提出台灣內部支持經濟自由化的輿論,共同營造社會各界對經濟自由化的認同。

「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基礎: 一、經濟因素: (一)中國大陸以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和勞工,藉著向外擴張的基礎建設輸出,同時搭配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措施活絡資金。

(二)中國政府透過國營企業推動「一帶一路」,以建制基礎建設,完備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網絡,有助於穩定原油及天然氣等能源供需量及能源價格;目前相關建設都透過國營企業與地方政府推動,台商能夠參與及獲利的機會少。 (三)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藍圖並沒有納入台灣,一旦網路成形,台灣將再一次被排除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

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基礎: 二、國際政治因素: (一)「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藉此打造中國大陸主導的歐亞經濟圈,建立新的霸權規則。企圖以「貿易帶」重新將歐亞大陸地區連接起來。產業轉型政策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配合 四)「一帶一路」的策略是以「多邊關係」的架構,同時攏絡對中國較友好的鄰國;針對「與美國較友好」的其他國家,中國大陸則藉由「雙邊關係」拉攏、削弱美國與美國盟友之間的友好程度。

(二)以統領歐亞陸地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作為爭霸的後盾,更能支持中國帶領亞洲「陸權國」,對抗以美國為首的「海權國」集團。 三)在外交目標上,中國大陸期待「海陸平衡」,正在累積足以對抗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歐陸力量,但實際的外交資源恐怕倍多力分。為此,中國必須仰賴盟友,拉攏南韓、俄國、印度等,才有足夠的力量抵抗海權國家集團

一帶一路區域政經的影響與台灣因應策略: 二、政治關係的強化: (一)在亞太爭霸的格局中,台灣並不歸屬於海、陸集團的單一一方。台灣仍應謹慎維繫「美、中、台三邊關係」,避免太傾向其中一邊,或孤立於兩霸之外,成為中、美爭霸的過程中被忽略、被邊緣化的弱勢;以三邊關係作為區域平衡的三根支架,才能彰顯台灣作為「平衡者」而存在的必要性。

(二)建議台灣政府在「兩岸」和「台美」之間,都要維繫並加強不同層級(官方、政黨、學界、民間等)的訊息溝通管道;也應對其他可能中介台美或兩岸關係的亞洲盟友(特別是日本、新加坡),加強建立可信任的溝通管道會。

「文化反革命」,或是東歐國家近年的主流意識形態保守派思想也好,大概包括以下7點: 1、民族國優先:歐洲是以民族國/成員國的身份為基礎,民族國身份高於歐洲身份,歐盟/親歐派不要企圖把民族國身份貶低。 2、成員國優先:在歐盟內部權力分配,則是由成員國組成的歐盟理事會及歐洲理事會高於歐盟執委會。對於波蘭來說,所謂成員國優先,另一個暗含的意思是,歐洲政策不能再如債務危機或是難民問題般,由德國主導。 3、著重歷史觀:歐洲必須重新著重歷史,尤其是各國自己的歷史,而且是遠至中古時期的歷史,而非只有近代史。 4、基督教優先:宗教在成員國身份、甚或歐洲身份都扮演重要角色,而這個就是指基督教(任何教派),必須承認「其他宗教」(即伊斯蘭教)在歐洲只有次要地位。

5、安全感優先: 6、歐盟不緊密:相對於歐盟條約中承諾各成員國須締結「越來越緊密」的歐盟,東歐保守派主張歐盟的終點一定不是形同「歐羅巴合眾國」的聯邦,而是一個較目前更鬆散的聯盟,而且歐盟應包括更多歐洲國家。 7、中歐歐洲觀:歐洲是以「中歐」為中心,而非「西歐」為中心。這一點是沒有明言的,但從「東歐」國家的主張可以看到出來。而在難民問題上,有人曾經指出,波蘭等國因為在2014年已接收了不少烏克蘭難民,因此去年不想再接收難民。可見,「中東歐」國家不是真的那麼封閉,他們可以接收難民的,但接收的是「同文同種」的歐洲/斯拉夫民族,而非穆斯林;要加強關係的是同是基督教的國家,而非穆斯林為主的土耳其(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和阿爾巴尼亞例外)


संबंधित स्टडी सेट्स

Нюхач новые слова Oct. 2019

View Set

IL CHAPTER 4 - TAXES, RETIREMENT, & OTHER INSURANCE CONCEPTS

View Set

Bio1100 Chapter 13, Carbohydrates

View Set

Amino Acid - Structure to one letter code

View Set

A & P 1 Nervous System Lecture Exam

View Set

B1L5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 我家有五個人

View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