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联国际政治概论

अब Quizwiz के साथ अपने होमवर्क और परीक्षाओं को एस करें!

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 国际格局的定义及时代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大格局的定义尚未完全形成共识。 美国较多采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对比"的说法。尼克松把美苏欧日中列为"世界五大中心"。 欧盟认为欧、美、中三大力量并立的格局。 俄罗斯和中国以"多极化"来概括当前国际格局。 (二) 国际大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一,国际力量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时代的主题和时代命题仍将长期保持不变。和平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和时代命题。 第三,科技进步和创新正在积聚巨大的促变能量。 (三) 国际大格局变与不变的双重特点。

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的不同:

** 历史概念,指一类人拥有共同的文化; 促进感情上的联系,个人通过这种联系产生同一感; ** 政治单位,拥有一定的人口、领土及自治政府和主权; 给予公民身份,从而奠定了政治上效忠的基础

国家目标有3个层次:

- 1.核心目标(core goals)--国家的生存、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价值的维护、政治经济体系的持续。 - 2.中程目标(middle-range goals)--侨民利益的保护、国际贸易的增加、国家声望的提升、国际事务的参与。 - 3.远程目标(long-range goals)--国家理念的发扬、同类型国家的增多、世界秩序的改变、国际政治的改造等。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对民族(NATION)作了如下的依次解释:

-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共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 - 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 - 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民族(nation)既是个文化心理范畴,也是个政治范畴。

在摩根索看来,国际斗争集中表现为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又可归纳为三种形式:

- 第一、保持权力--维持国际社会权力分配的现状; - 第二、增加权力--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 第三、显示权力--追求国家的威信与声誉。

"民主和平论"都难以立足。

- 首先,"民主国家"导致和平的推理逻辑是错误的- 其次,历史上所谓"民主国家"之间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战争 • 从政策层面看,"民主和平论",以各国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差异,掩盖,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点,实际,西方的干涉主义,寻求理论支持。

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

-1. 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 -2. 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 -3. 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 -4. 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 -5. 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 -6. 军事力量。

恐怖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1.国际化或全球化。-2.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热性-3.主体组织性-4.手段的高科技化。 -5.方式的暴力性、残酷性。 -6.目标象征性-7.以美国为目标的袭击愈演愈烈。-8.其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邪教组织势力相互勾结-9.现代大众传播系统刺激了国际恐怖主义。 -10.极右翼制造的恐怖主义事件频繁。

德国政治学家布伦奇利的论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民族的特质有八个:

-1、其始也同居一地; -2、其始也同一血统; -3、同其肢体形状; -4、同其语言; -5、同其文字; -6、同其宗教; -7、同其风俗; -8、同其生计。

现代国际政治的分析框架

-主要行为体-基本互动形式-结构特征-理论创立者的目标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比较框架

-出现年代与人物-人类的自然状态(哲学基础)-世界和社会-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动因-国际组织和国际法

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上区别约瑟夫奈

-国际关系的角色-军事安全-经济因素(都重视)-研究方法或层次

结构分析法

-国际政治体系有内在联系,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或格局,该联系和规律的具体体现。 分析国际结构的要旨,最重要的力量组合,权利中心和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主角,分析力量对比、互相关系和表现形式,以及政治后果。认清世界各地区的政治、战略、经济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

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分析框架

-政治学是否科学-国际政治可否定量-如何看待价值观-跨学科研究-研究主体

大卫·鲍德温认为,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背景与代表人物-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国际合作-相对获益对绝对获益-国家的优先目标-意图和实力-机制和制度

国际政治体系 分析的层次

1. 国际体系层次 International level2. 国家层次 State level3. 个人层次 Individual level

欧洲联盟一体化程度为什么远远高于其他世界地区

1.欧洲大陆长期频繁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影响使欧洲联合的愿望格外强烈。战争使欧洲人民损失惨重,渴望和平,直接推动了欧洲和平主义和联邦主义的发展。二战后两极对峙,原欧洲强国均落到二三流之位。各国均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2. 欧共体的一体化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使成员不断从中受益,满足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需求,反过来推动他们不断将一部分主权让渡给欧共体。 3. 欧盟成员拥有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以及发展水平,欧洲意识强烈。一般来说,成员国在利益和价值观上共享程度越高,越容易达成一致。 4. .法德的和解,使法德成为欧盟一体化的发动机。在决定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谈判、欧盟日常这政治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5..欧盟一体化发展的独特性:条约的"不可逆转性"。成员国一旦加入,不会退出。

"民主和平论"

18世纪康德,宪制共和缔造,"永久和平"。- 第一,"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 第二,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 第三,"民主国家"不回避与"非民主国家"间的战争。

汉斯·摩根索

1904-1980)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该学派认为民族国家--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其最关注大国(亦可翻译成权力)。其核心思想,以国家利益为重。 ***著作《国家间政治》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提出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六原则

国际联盟

1920年作为凡尔赛和约的产物成立、1946年解散的一个综合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实质目的是保持过去的军事胜利。美国没有参加。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是重要的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它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员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21个环太平洋与亚洲地区的国家//APEC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经济合作体。其运转不靠条约和规则,而靠倡议和协商,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方式。它是亚太地区国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双边定期对话机制。也是中国开展首脑外交,促进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重要载体。

两极多元格局

1、 一方面存在着两大集团或阵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整个国际互动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不受两极之间的关系的直接影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如1970s后的格局,苏美和多元(中、日、西欧、第三世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质疑两极和多级体系。认为两极体系中两大集团的扩张意图强烈,之间发生冲突可能性打;多极体系中由于利益和需求的多样性,冲突发生的次数很多。在两极多元格局中,两个强国扮演其他各国之间冲突的规则制定者,而其他国家则将作为两个强国之间冲突的缓冲国。两极强国互相遏制以避免对方取得优势;多极国家在反对两极强国的野心上有共同利益。冲突不会被根除,但可能受到控制。

国际合作的障碍

1、 信息不对称。2."搭便车"。3. 国家对相对利益的关切

多极结构稳定论

1、 卡尔·多伊奇和戴维·辛格提出,就任何一种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来说,如果他们同时还可以和其他多个国家进行互动的话,就会形成互相交织的利益和忠诚,从而减少他们之间的敌意。

霸权稳定论

1、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在他们看来,自由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自由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是说霸权是为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作用、顺利运转而存在的。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有三个前提 ———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也就是说霸权国本身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霸主国及其麾下的主要国家之间享有共同利益。作为霸权保证自由经济发展的具体例子,吉尔平认为,在近现代史上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时英国把世界经济引入了自由竞争时代;第二次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导建立了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主体的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前者被称之为"英国主宰下的和平",后者被称之为 "美国主宰下的和平"。在英国和美国霸权主宰之下,国际社会从总体上来说享受到了安全与和平

两极稳定论

1、 肯尼思·沃尔兹提出,质疑多级结构下同盟的灵活性使得敌友关系变化不定。而在两极体系下,双方通过"内部"而非"外部"的手段相互平衡,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而非盟国的力量。内部平衡比外部平衡更可靠、更精确,国家在判断自己的相对力量时所出现的错误少于他们在判断地对联盟的实力和可靠性时所出现的错误。两极结构减少了导致国际冲突的不确定性,维护和平与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政治的理论观点

1、宇宙体系和"国家体系" 2、关于时代和帝国主义 3、两种民族、两个营垒和三类国家的理论 4、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5、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趋势和战争不可避免 6、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资本主义国家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倾向 7、关于战争根源和性质 8、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密切联系 9、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自张季良著:《国际关系学概论》

恐怖主义概念的5个方面的内涵

1、恐惧性或心理战;2、暴力性或破坏性;3、政治性或社会性;4、宣传性或宣扬性;5、违法性或刑事犯罪性。

威尔逊主义的要点:

1、欧洲内部的民族自决,"没有偏爱,不分贵贱,只讲民族平等"的正义统治,和平与进步的关键; 2、公开的协议公开达成,不得有秘密的国际协定,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 5、新的世界秩序"建立在世界各地,普通民众思想,的基础之上",它必定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公众舆论,维持世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利昂·林德伯格在关于欧共体"一体化"的论著中确定为:

1)各国放弃独立推行对外政策和关键的国内政策的愿望和能力,转而谋求做出联合决定或把决策活动委托给新的中央机构的过程;(2)说服若干不同环境的政治领导人将其愿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中心的过程。 -埃米特依·埃特奥尼把一体化说成是一种状态,政治共同体是否能有效控制暴力手段的使用是衡量其一体化水平的标准。

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学受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 3.权力规定利益 是客观概念。利益 是评价和指导政治行动的标准。 4.政治与道德的界限不能混淆,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以抽象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而必须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具体客观过程中。 5.特定国家道义上的愿望不=支配人类的道德法则 6.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特性,坚持权力规定利益的思想政治标准,其它标准均应服从这一标准。

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西方出现了"行为主义革命"。 1.强调国政理论的抽象化、系统化、一般化,即国政学理论"纯理论化"和"价值中立",以"理论取向"代替"政策取向" 2.引入现代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3.强调分层研究,打破"国家中心论"束缚,注重研究各种非国家、跨国家行为体 4.强调量化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十年后,后行为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纯粹价值中立,主张有用的研究方法互相补充,目的是未来取向的。

文化与国际政治

• 1、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是冷战后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P2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日的民间文化交流协定,通过文化、艺术和体育的交流最终为中日恢复邦交、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做出贡献;中美恢复正常关系前的"乒乓外交") • 2、通过文化的渗透对他国进行干涉和控制别国的内政。(通过学者访问交流,电影电视的传播,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培养亲西方势力,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 3、文化关系及文化外交在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开始凸显。

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

• 主要是由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合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1)

• 依附论在与政治发展理论及其观点的对比中取得了明显的理论优势。 • 依附论学派批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途径过于单一和缺乏历史观。他们将其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层面。 • 依附理论学者从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分析体系。 -其一,他们认为世界体系事实上被分为发达的"中心"国家和"低度发展"的"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从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中心国家追求成长和经济扩张的结果。 -其二,他们强调国家在发展和政治变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方面,都需要国家有足够的能力采取果断的行动。 -其三,他们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多样性,并逐渐地认识到本土因素对其长期发展进程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与政治发展理论相比较,依附理论的确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更具完整性和合理性的解释模式。

国际格局:中国式的概念

• 国际格局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或者说很受中国学者偏爱的概念,尽管它与结构现实主义所说的"国际结构"或"体系结构"实际上是一回事。 • 按照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定势和建立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某种偏好,使用这一概念有着明显的好处和方便的地方,即:它能使人们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轨迹,也能够排除许多不必要的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如局部的事件或某些国家的国内因素,从而完成"理论要素"的有效整合,并使理论较为简约和有力。• 与此概念相关的中国词汇还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力量对比、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时代、主题、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 国际格局是由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和战略关系决定的。(阎学通) • 国际格局是认识国际环境,探索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基本脉络,认清国际关系总体的历史进程、规律以及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必须研究国际格局。 • 所谓格局,即事物内在的结构、形式或状态。国际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

民族与政治(国家)(3)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族际交往与渗透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假设性,而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足够广泛的认同感,逐渐成为民族的基本特征。

相互依存理论(1)

• 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指"敏感性"和"脆

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三次高潮

• 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那时起,民族主义研究始终与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浪潮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全球角度看,20世纪民族主义出现过三次浪潮: - 第一次浪潮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二次浪潮表现为世纪中期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 - 第三次浪潮在世纪之末与苏东剧变同时出现,造成国际格局的又一次巨大变化。

小结:西方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

• 学科发展的主题: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 学科的发展主线:以重大理论为标志的理论发展轨迹 • 学科发展趋势:追求宏理论、以西方为中心

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全球范围的宗教势力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正在复苏。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三个特点,是权力中心、财富中心和发展驱动力正在发生转移。 -在上述三个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很自然地观察到当前世界政治的第四个特点,也即核心的特点——国际规则和秩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 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 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论坛的大会发言)

近代以前"民族"合用的情况

• 王韬《洋务在用其所长》:"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 • 唐·李筌:《太白阴经》序言: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

相互依存理论的评价(1) • 局限性:

• 第一,虽然原则上也说均等关系,但实际上还是讲实力,认为"美国至高无上",相互依存犹如"同船航行关系",各国维系于一船,"美国仍是船老大"。 • 第二,虽然提出要注意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强调相互依存,但实际上仍坚持依附关系,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仍需依附强国、富国。武力的作用虽然减弱了,但在处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时仍不失为重要手段之一。 • 第三,虽然也提出全球性问题和建立世界秩序的任务,但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国际关系旧秩序的前提下,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相互依存概念是"一把双刃剑",第三世界并不排斥相互依存论,并相信相互依存趋势将会继续发展,但很明显,西方学者推崇的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相互依存决不是第三世界发展国家所希望接受的。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 经济、文化方面: ①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 ②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 ③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 ④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⑤加强南北对话和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重要经济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改革。 • 政治、安全方面: 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 ②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 ③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 ④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贡献和主要观点是:

① 战争,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 明确了战争的本质。③ 创立了科学的战争分类法。④ 揭示了战争与政经、革命的关系⑤ 革命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⑥ 人民群众的觉悟,积极、勇敢的精神因素

列宁的战争理论

① 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②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③ 阐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④ 阐发了战争与革命的关系⑤ 战争的性质⑥ 弄清战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态度问题,必要前提⑦ 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一、以民族分离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性民族主义逐渐衰退,但由民族问题所引发的暴力恐怖活动将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 • 二、强调经济权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民族主义,将成为新世纪民族主义发展的主流; • 三、以保护本民族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世界各民族融合和交锋的新热点; • 四、以种族主义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在21世纪将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借助新技术手段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宗教问题日益凸现

一、传统宗教继续发展,新兴宗教大量涌现 二、世俗化趋势在发展,原教旨主义很活跃 三、宗教冲突明显增加,宗教对话继续推进 四、宗教人权对抗加剧,要求合作呼声提高

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五、战争中的攻防。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

美国著名学者卡尔·多伊奇说

一个民族(nation)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人民(people)。"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国际战略

一国,较长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外交和军事政策,的认识和谋划。

• 外交(diplomacy)

一种"manners"(型态)。指的是一套体系或价值,在其中各国有所遵循,形成共守的准则,以建立世界秩序的正常和平发展。也可以指一种过程,通常是「和平互动」的方式,在其中各国求取自身的安全以及国家目标的实现。如将「外交」视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一种"matters"(内容)。指称的是政府据以规划国际互动的政策指南。同时,外交政策宣示政府领袖试图追求的目标,以及预备运用的手段。比如说美国外交政策为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而非 "American diplomacy." • 人们可以研究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的演变以及国际政治的型态;也可以研究各国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比较其中的差异,这就是"比较外交政策"这一分支学科的内涵。

核战争可能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核大战,另一种是有限核战争。

国际政府间组织(IGOs)

三个以上国家政府,实现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共同达成的国际条约,常设性机构。 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联合国)

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具有极大的

不公正性、不合理性: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经济上,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南北差距扩大,国际经济关系严重失衡;军事上,军备竞赛激烈,核战争危险危及人类生存,地区热点丛生,局部战争频繁,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文化上,西方国家大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扩张,打没有硝烟的战争,危及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纵横捭阖与国际格局

中国古人在描述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时,曾有"纵横捭阖"一说:"纵横"的原意是通过游说来联合,"捭阖"则是开启和关上的意思;"纵横捭阖"合在一起,便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来联合或分化。(邱震海) (图:春秋战国形势图-合纵连横)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综合国力

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全部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国家为整体,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

文明冲突论

主要内容: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亨廷顿列举了当今世界的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指出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比较分析法

主要描述国际关系史或外交史,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研究者力图解释在类似的国际条件下,某种现象的重复发生,告诫人们重视国际政治发展的历史规律 -其他形式的比较研究还包括国际政治同国内政治的比较、各国对外政策的比较、决策过程的比较、国际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比较、对外交产生影响的政治文化的比较等。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使国际政治学同比较政治学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 作为国际经济主角的跨国公司,其目标

主要是盈利,它既要国家为其发展提供保护、帮助和给予各种优惠与便利,又要以各种方式、手段促使国家改变政策与行动,或者采取抗拒国家政策的方法达到盈利的目的。

系统提出和阐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他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有物质力量决定的;(2)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战争的最终目的

仍然是为了赢得政治角力的最后胜利,达到在非暴力的状态下不能获取的政治利益。

微观理论

从人的本性或行为规律的角度说明战争的原因,

集体安全

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者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原则。一国如果收到侵犯,必然遭到集体中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使得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抑制。坚持威慑原则和普遍性原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推广。集体安全是联合国的基石和理念依据。是人类通过国际组织实现国际和平和国家安全的有益尝试,通过倡导集体合作塑造集体安全,加大了对侵略者的威慑,减少了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刘军宁有过如下一段评说—— "圣战式的超限战理论中所包含的

价值体系与文明的价值体系是完全颠倒的。其价值体系中,生命的价值无足轻重;在文明价值体系中,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不仅如此,超限战正是利用了文明如此敬重生命的特性,来作出那些残害生命的事情。恐怖份子超限战的另外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述就是,无所顾忌地牺牲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想文明的人不敢想,做文明的人不敢为、不齿为的事情。超限战表面上是最先进的战争理论,其实是最原始、最野蛮的战争理论,充其量不过是墨索里尼的总体战的新翻版。"

战争中的攻防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

全球化

全球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互相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 全球化也是个具有争议的词。支持者相信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则认为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时代,是

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国际政治冲突的恒久根源在哪里

利益、权力、价值观

恐怖主义概念-胡联合

制造恐惧气氛、引起社会注意,威胁政府或社会,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无辜平民)的暗杀、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等,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暴力威胁或非暴力破坏活动。"

宏观理论

力图从社会结构、经济矛盾、权力关系、国际体系等方面寻找战争的原因。

• 国际社会的基本目标,

包括维持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本身、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和平以及维持所有社会生活的基本目标;

民族主义的含义

卡尔顿·海斯早先所指出的那几点: - 1、是历史进程--建设民族国家; - 2、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 - 3、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 4、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任何对象。

主权的处所

即主权属于谁,在博丹看来,主权当然属于君主,君主为一国主权者。

• 国家目标(national goal)

即是国家利益的显现,是根据国家利益所确定的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计划、愿望和要求

阶级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国际政治现象中,隐含着一定的阶级关系。 以阶级分析方法看,在社会主义国家登上国际舞台后,国际政治斗争的本质特点: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斗争,即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立和冲突; 殖民主义是,阶级压迫的扩大和延伸,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殖民制度; 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大战的根源; 殖民体系瓦解后,资本主义的国际剥削和压迫,第三世界,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国际资本的互相倾轧和争夺,国际政治复杂矛盾的原因 -阶级性质不同的国家,其对外政策的性质也不同 -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用阶级分析法,观察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拉丁美洲和非洲,依附论。

• 文化民族

历史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国家对外战略,是主观的东西

受国家对外目标的支配,客观存在的国际环境是制定和检验国际对外战略的客观依据。

有限战争

可以通过有限军事手段的运用,对战争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最终实现一个有限度的政治目的,并接受这样的结局。

各国最基本的利益就是保证行动自由。英国学派则人为,

各国之间的利益尽管不同,但却是可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是可以缓解的

世界政治

含义更宽泛,既涉及国家间关系,也涉及各国国内政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全球政治;

研究对象

四层次内容,即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一般规律。 国际社会是大的系统和总体环境, 逻辑起点,行为主体 主要内容 政治关系 主要目的 探寻一般规律

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合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国家和它所追求的现实和长远的民族利益,一直是国际政治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国际政治行为体 分为

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行动团体、恐怖组织、游击队和解放运动等。

研究方法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者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对纷繁复杂的国政现象,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理解。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问题,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政治互动关系,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学科。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国家间政治。需要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建立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 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社会中,相互联系,利益各异,国家,某目标,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表现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国际政治秩序,人为的,可缔结、调整,可突破、重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军备控制

国际社会对各国军事装备的发展、试验、部署和使用的限制。目的在于减轻军事存在的危险性和一旦战争爆发时进行相对的克制。军备控制一般是通过国际协定来完成的。

国际格局指的是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

西方对战争原因的研究分为两大派:

宏观理论,微观理论

国家权力

实力,影响其它IPA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的能力。

国际研究

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研究,包括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相关的研究内容,其他国际问题,理论问题,跨学科问题的研究。

综合国力的判定

小约瑟夫·S·奈的"软、硬实力"评估模式,"软实力",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硬实力",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与"硬实力"同等重要

• 国际合作

就是指国家之间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调试的行为。

• 国际社会的秩序,

就是组成国际社会的政治实体为维护和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 国家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是因为国家有理性,受到道德和文化的制约,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其它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的秩序是依靠共同规则和制度(common rules and institutions)来维持的。

"主权"概念

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

天下与世界

尽管天下体系也可以看作是世界体系的一个最佳模式或乌托邦,但它至少与历史上存在过的世界体系有本质不同。按照沃勒斯坦的概念,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而当每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有利于自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华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卷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60页。) • 显然,世界体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冲突和互相合作形成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利益。而天下体系强调的是,存在着某些世界公共利益,这些公共利益的力量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以至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破坏这些利益。

归纳已有的民族主义概念

应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实际可等同于国家)为中心,以该民族及其国家--最终效忠的对象的思想、信念和行动。民族主义下,还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

当代颇有争议的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他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是国家,而是文明。亨廷顿早年亦是文武关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近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关注。

布尔:国际社会理论

当国际体系中的各个国家"意识到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在相互关系中,它们认识到彼此被一套共同规则联系在一起,并按共同的规则行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形成了国际社会。"

基欧汉关于合作的定义

当行为者通过政策协调,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实际偏好和预期偏好一致时,合作就会出现

三十年战争影响

德意志分裂 -荷、瑞独立 -西班牙衰落 -法国兴起(欧洲霸主地位) -瑞典兴起 -战术改变

超限

我们提出**的概念,本意首先是指思想上的超越,其次才是指行动时,在需要并且可能超越的限度和界线上选择最恰当的手段(包括极端手段),

克劳塞维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民族与政治(国家)(2)

所以,斯大林明确指出:"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发展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打破封建主义割据局面而把民族集合为一体并使它凝固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现代民族。......这种民族应该评定为资产阶级民族,例如法兰西、英吉利、北美利坚及其他类似的民族。"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所谓民族主义的中心概念――民族,正是这种现代民族,这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民族。

• 政治民族

拥有国家的群体,或已经产生准政府功能的群体。

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

指导着外交政策的制定

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

指的是某些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影响。当有些国家(主导国)能够扩展和自我发展,而另一些国家(依附国)只是这种经济扩展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扩展对依附国的发展或产生积极的影响,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时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形式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和世界贸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采取了依附的形式。

概括起来说,发展是

改进入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陈忠经认为:所谓战略

政军经意领域,"较长时期的全局"的指导性的规律。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政治的对抗和经济的依存

建构主义

新-新大论战时期,****认为前两者不够重视,世界政治行为体,社会建构,而成的。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社会性的;共有知识和文化,是观念性的,施动者之间的互动,导致结构的形成,施动者造就结构,而结构也建构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进而影响施动者。

国际社会的观念已成为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

是介于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理性主义,它没有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质而否定国际社会的客观性。

实证方法

是传统的规范方法的对立面("规范方法"指的是强调价值判断和道义原则,坚持对历史和现实政治进行主观上的定性分析) -实证方法的特点是着重从客观事实中取证,通过数据、公式、图表、模拟等方式显示国际关系的规律性,认为定量分析在国际问题研究中不但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最常见的定量分析见于对各国综合国力的评估。模拟方法则常用语军事战略的研究) -但是,定量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同定性方法相结合,这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学者的共识

联合国

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硝烟中酝酿并诞生的,二战的空前惨烈使国际社会对和平格外期盼,直接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由美俄中英法等192个成员组成,几乎涵盖世界所有国家。//***以"集体安全"为基石和基本理念,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与正义,促进成员国合作与发展,是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的组织机构:六大部门,***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又下设许多专门委员会和组织机构。

政治冲突

是政治行为者(个人、组织、国家)之间在资源、价值观、权力及其它问题上的不一致、分歧或对立

城邦

是由一个城市控制的区域,通常拥有主权。历史上的城邦通常是大文化圈的一部份,如古希腊城邦(如雅典、斯巴达)、迦南的腓尼基城邦(如泰尔、西顿)、中部美洲的玛雅城邦、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中国周朝实行封建制度,分封的一些诸侯国有时也被称为城邦。

• 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EU)

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1991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现有27个成员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是一个集经济实体与政治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机构: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

安全困境

是美国学者约翰·赫兹最早提出。他指出:无政府状态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人的、集团的或者他们的领袖的可以成为安全困境的现象。P153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利维坦》

是英国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1651年的成名之作。霍布斯以利维坦为喻阐述了人们为避免自然状态下的苦难,通过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的过程。霍布斯通过解释社会共同体内政府的起源, 重新建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解释国际政治现实的基本假设前提是人性的认识与对自然状态的阐释。理想主义的世界主义认为——按照霍布斯通过建立国家结束悲惨的自然状态, 给社会以和平与安全这一逻辑,世界主义者认为以世界政府结束国际无政府状态,可以消除国家间战争

国际组织

来自三个以上的主权国家的成员(包括政府与非政府),实现共同利益,根据某协定,常设性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

比较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

民族与政治(国家)(1)

民族与政治或国家、政治组织有关,现实的政治背景的。 •从民族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看到,民族经过数世纪的演化,最终到法国大革命时成为有关政治的词汇。 •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工具和斗争武器,民族主义对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很重要,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民族利益,打倒封建王权,推翻专制统治的斗争中,民族主义促进并巩固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民主等等的口号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而这些口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个人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在这中间,民族与民主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它是由当时的欧洲政治现实所规定了的。

人们可以通过下列的途径来界定民族这一概念

民族是一个可以用它自己的方式充分显示它自己的感情共同体;而且一个民族是通常趋向于产生它自己的国家的共同体。"

欧洲的均势 balance of power

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与霸权相对的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英国曾是欧洲"均势"的"平衡者"。但实际上,均势是大国用来维持和追求霸权的借口和手段。

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小结论

没有一种标准,可以事先确定什么才是国家利益,而其它的则不是。 • 从理论上讲,作为国家公民整体利益的国家利益应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实践中,确定国家利益却不得不借助于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必然受制于价值观念、阶级地位、党派背景、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等社会因素。

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2)

然而,依附论本身也存在缺陷。 • 依附论的困境首先来自于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实例,也有失败的实例,依附理论学派由此也分化为积极的依附理论学派和消极的依附理论学派。当前者热烈讨论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权威主义向本土特色的民主转型时,而后者却指出其新型民主制度受传统制度渗透而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 一些批评者指出,依附理论所解释的只是发展中国家转型时期的事实,因此只能算是一种过渡的理论。更有人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进程中,很少有国家在发展中不受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影响。如果把本土模式看作是一种全新的道路,而不是一种务实的政治策略,其发展前景将是暗淡的。 • 激进的批评者则把问题提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攻击依附论的主要"贡献"不是为该地区所发生的事实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指导,反而是为该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结提供了意识形态的论据,因此,依附论所呈现的只是一种狭隘而且短暂的观点而已。 • 可以看出,政治发展理论和依附理论在追求普适性意义的过程中都先后遇到了理论上和价值上的困境。同时,由于复杂的国际现实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卷入,使得理论上的辩论因意识形态因素而更加的复杂化。

小结(2):对有关民族定义分歧的评论

王逸舟在《国际政治析论》民族定义中,有三个分歧点: 第一,民族存在的时限:究竟民族是何时产生的?马、恩--产生于人类结束蛮荒状态后,列宁、斯大林--产生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 第二,划分民族的主客观标准:应当综合两派的见解:民族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语言环境,血缘的、种族的纽带,结合成共同体,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形体上的裂变或脱节,但历史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彻底割断,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存在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支柱。 第三,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欧洲协调 Concert of Europe

现代国际政治学,分析概念,研究拿破仑失败后直至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防止,如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运动发生,所采取的联合行动,而称之为所谓欧洲协调。

- 乔治·古奇

现代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

时代主题的思想-邓小平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 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倾向

现实主义一方,强调国家间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国际体系vs.国际社会

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成分在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巴特菲尔德、怀特和布尔等人,在其著作中都对现实主义者关注的问题如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均势、战争等给予极大关注。但是,英国学派是从国际社会及其维持机理这个角度,亦即从国际社会的秩序这个角度来关注这些问题的。 • 布尔认为,所谓国际体系,是指"当国家之间有了持续的接触,而且相互影响,以至一国的行动成为其它国家考虑的必要因素,那么我们可以说它们形成了体系。" • 而布尔等人眼中的国际社会,虽然是无政府状态的,但在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规则和共同的制度。所以,国际社会理论从合作而非冲突的角度来看待国际关系,侧重于分析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控制自己对权力的追求,而不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扩大权力。 • 因此,英国学派的现实主义倾向是在理性主义的框架内的,它们不是在探索战争、均势等权力因素在国家间竞争和冲突中起多大作用,而是在分析这些因素对维持国际社会及其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

国际政治的学科内容及学科特点

由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国际均势的不稳定性、国际道德的软弱无力、国际法的非强制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国际组织的内在矛盾、对外政策的民主控制、外交研究、战争问题——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

什么是系统?

由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组成部分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藉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受惠最大.

• 社会连带主义则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张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构成利害一致的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在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活观中,国家并非把追求差异性和独特性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有意识地追求相似性,国际社会成员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各国的个体利益。

划分民族的标准(1) • 王缉思

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

三十年战争

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全欧参与的国际战争。欧洲各国夺利、树立霸权,宗教纠纷 剧化的产物,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而告结束。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他成为战争的开端。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第一,传统的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第二,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新的世界大战虽短期打不起来,但局部冲突却时起时伏。 第三,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四,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依附论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有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世界进入19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霸主地位明显衰落,美苏关系从冷战转为缓和,欧洲出现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日本实现经济起飞,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国际经济关系中,从战后一国主导,到多国调节,的过程和国际政治关系得到加速。这一时代背景,促使国际合作成为,主潮流

非政府组织(NGOs)

联合国给出的定义:凡不是基于政府间协定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均为国际非政府组织。 针对特定问题或事件的私人、次国家以及全球行为体(如:绿色和平)

时代的主题

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这种说法指的是以没有确凿证据的预言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最终使起初的预言变为现实。

• 政治与经济本是不能拆开的一对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都重视国家财富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政治经济学因此而在18世纪末的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得到普遍应用。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即主权者行为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是主权,主张君主主权。格的主权学说是真正近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主权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这些定义表明: 1. 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 2.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组织 3. 国家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机器

常规武器

通常使用的那些武器,。换句话说,除了核、化学、生物武器之外的所有武器都是常规武器。

国际危机

首先有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某一国国力的变化,甚至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变化,这才叫国际危机。

相互依存理论(2)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军事上它们却是最脆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 (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社会福利等)过渡; (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当代国际冲突的特点

(一)具有全球性:全球化趋势。 (二)具有广泛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各领域。 (三)相互依存性:各类冲突相互影响,经济冲突,导致,政治冲突。 (四)由军事力量的对抗冲突,转向价值、观念的冲突。 (五)频率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产生变化。 (六)毁灭性危险性增加。 (七)控制与解决机制正在建立之中。

兰德公司:反恐怖主义战略

(一)核心战略:长期的推动目标 -1.减缓恐怖主义的社会系统起因(以外交政策与政经、社会改革为主) -2.加强与深化威慑打击力量,以对抗恐怖份子与资助者。 -3.减少或消除「超级恐怖主义」(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 -4.威慑失效时,必须决心全力反击。 (二)遏阻战略:形成有利环境 -1.使国际恐怖主义比较透明(利用空中、卫星侦察、摄影) -2.缩小混乱地区恐怖份子的庇护所。 -3.加强反恐联盟,各国合作,多边协调,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4.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5.瞄准恐怖份子的资金来源与网络。 (三)防范战略: -1.加强防范恐怖份子之干扰我方之重要政策与战略。 -2.在混乱地区、利用远程打击与卫星监测技术。 -3.准备减缓常规与非常规恐怖袭击的后果。

20世纪20年代的理想主义的特点

- 人性论是指导原则,人类行为本性可日趋完善;认为"人类,真正合作的生存物。人性,信仰献身的目标,道义责任的指南" - 崇尚理性,忽视现实,认为精神和理想是最高的实在,追求普遍的原则和空幻的目标; - 强调道义与伦理的规范作用,强调"对忠诚原则的忠诚"高于一切。认为政治学不过是伦理学的一种机能,目标,要形成一种规范。 国际道义,所有的国家和政府,都会去遵循同样的行为标准,履行同样的责任。 - 在假定国际关系中,普遍利益的和谐,与国际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下,坚持,通过国际组织的法律规范,约束行动,避免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学科的影响

- 打破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大国均势与欧洲协调,使人们对世界事务的态度发生变化,开始探寻战争根源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方法原则,为了未来的和平去了解和研究过去的战争与和平。 - 战争引起革命,十月革命使西方世界需要在理论上让世界相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主义理想与抱负。 - 战争使美国成为大国,一方面它要反对欧洲列强恢复传统旧秩序,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布尔什维克革命。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表现:

-1.国际生产体系中的旧的国际分工; -2.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 -3.国际资本流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4.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与从属关系; -5.国际金融关系中的不平等关系; -6.技术转让中的控制与受控制; -7.在国际经济和货币组织中无权或少权。

• 当前一体化运动的特征

-一体化以经济为主,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别的领域与其相比要难得多; -具有演进性,且以国际组织的法律形式体现出来; -一体化运动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一体化比较快,有的则比较慢,而全球一体化更为不易。

关于一体化的原因,西方理论界有多种解释

-其一、认为政治体系之所以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并保持它,是因为它的成员在程序和实质问题上都保持意见一致,关于程序和实质问题的意见越是一致,政治体系的一体化程度就越高; -其二、认为政治体系之所以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并保持它,是因为存在着武力和武力威胁; -其三、大多数理论家是按功能主义来理解一体化的原因的,认为现代世界处于相互依存状态,各国政府所担负的属于技术和非政治性的任务大大增加了,国家对许多问题已无法解决。正因为如此,建立各种国际组织显然能为此提供解决办法,并可能最终要靠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对技术问题进行更加严密的处理和解决。

当前一体化运动的特征,之所以有这些特征,其原因有三点:

-区域性较全球性更可为一体化提供地域、历史、文化、语言相近和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相同的客观条件; -政治、军事领域较经济领域敏感和重要; -国际组织的法律形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联盟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联盟的关键内容在于成员体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内的合作与承诺,通常规定成员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负有使用武力、或考虑使用武力的义务。这使联盟有别于一些经济、社会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第二、联盟通常针对某一或某些外部的特定国家,或是外部不确定的威胁。这使得联盟的性质与国际组织相区别,如欧盟、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前者合作具有外向性,后者合作则具有内向性。 -第三、构成联盟的主体通常是主权国家,即联盟是政府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其他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恐怖主义组织和地区性政府组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联盟成员之间有实际的安全合作行为,如战时或平时提供军事装备、出售武器、经济援助、联合演习、情报合作、提供军事基地、高层互访、发表联合声明等,至少有提供以上这些援助的决心和意愿。

• 相互依存论其背景是:

-第一,美苏两极格局开始松动,两大阵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冷战对抗与美苏缓和同时存在。 -第二,在西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西欧、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使世界经济的"从属性一致"开始瓦解,并被"相互依存论的不一致"所取代。 -第三,全球范围内的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第四,新技术革命势头迅猛,推动了相互依存趋势的发展。 -第五,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发展迅速,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

• 白鲁恂在他的《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将学者们对政治发展涵义的界定概括为十个方: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 -(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 -(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 -(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 -(5)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 -(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均达成政治发展; -(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 -(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 -(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 -(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संबंधित स्टडी सेट्स

AP PSYCH sensation quiz AP CLASSROOM ANSWERS

View Set

Chapter 11 Intrapartum And Postpartum Care of Cesarean Birth Families

View Set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by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View Set

Greece 9 - Contributions in Mythology, Art, Science, Philosophy

View Set

IMC 301: Consumer Insight Chapter 1

View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