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说】

Lakukan tugas rumah & ujian kamu dengan baik sekarang menggunakan Quizwiz!

【米说】37:美人拒 -威廉·鲍威尔·弗里思 (William PowellFrith,1819-1909),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画家,擅长风俗画和叙述性全景画。

13世纪的金雀花王朝,统治者通过血腥厮杀的残暴手段征服整个不列颠,创造了崇尚亚瑟王传奇的文化,后经黑太子组建最古老的骑士俱乐部-嘉德骑士勋章,巩固了本土神话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感,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维亚为原型的偷情模式便有了扎实根基。西方上流社会交际圈很包容这类八卦花边,只要当事人秘而不宣,就算是绿帽子王本尊也要相当克制,在公众场合保持谦谦君子的高尚风度。有经典模板,就会有翻车现场,当事人也能淡定应对吗? 这是一幅很有内涵的"精英阶层"讽刺画,主角是18世纪的桂冠诗人蒲柏,和世袭贵族名媛、土耳其大使夫人-玛丽女士。 据坊间流传,两人刚开始是比较亲近的朋友,蒲柏非常仰慕玛丽的才华,多次送上热情洋溢的信件,但对方回复却很是敷衍,不知何时关系突然断崖式拉爆。蒲柏愤而出版英雄体讽刺长诗《愚人志》,极尽挖苦之能事贬损愚昧女神,人身攻击的剑锋直指玛丽,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印发多个修订版,甚至在其他著作中无差别践踏所有女性,可谓是厌女癌晚期代表人物。 19世纪的英国画家弗里思(William PowellFrith,1819-1909年),生活在有严格社交礼仪制度的维多利亚时代,他杜撰的《蒲柏向玛丽女士求爱》一幕,用美化生理缺陷与揭露心理丑态的组合拳,让当事双方漂漂亮亮地各挨了五十大板,这些板子也若有所指地打向二人代表的群体。 左侧书架上一盆原产地为土耳其的郁金香,将时间锁定在女主作为大使夫人归国的时候。桌上的书籍和信件示意她是个作家,《土耳其信札》的出版让西方人第一次窥视到东方帝王的后宫。墙上壁挂烛台的王冠装饰,为女主在社交圈的地位加冕,对应男主的桂冠诗人头衔,与王冠同框的还有象征虚荣的镜子。此时,男主单独登门的表白,让她忍不住仰面爆笑,猛烈程度仿佛能听见猪叫,导致面部泛起红晕,花枝乱颤,姿态完全脱离了贵妇的人设,不仅轻蔑,而且轻浮,连略知礼仪的村姑都不如。画家或许为了感恩女主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带回英国,在她面部做了美颜处理,淡化儿时感染天花在脸上留下的斑痕。 遭到拒绝、嘲笑、羞辱三连击的男主侧身坐在凳子上,眉头紧锁,恨得咬牙切齿,鼻子都气歪了,握紧拳头无处释放,就算有精致豪华的假发、礼服,也掩饰不了他被激怒寻求报复的心情,不仅颜面扫地,风度也荡然无存。后景左侧的拥吻雕塑则是对他的再一次暴击,暗示除非蒙上女孩的眼睛,男孩才能得到爱情。蒲柏幼年患结核性脊椎炎导致驼背,身高不足√2,但画家用空间错位的方式巧妙化解了他的硬件不足,将其自卑的根源转移到狭隘的内心症结。其实,贬损天鹅为丑小鸭的PUA手段屡见不鲜,但这位文豪却因吃不上天鹅肉,愤而用余生专注于攻击鹅群的事迹,也算是极端案例了。 此作品戳破上流社会的伪装,就像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为了寻找爱情,留恋于贵族名媛、文人墨客云集的沙龙,发现整夜整夜都被无限次重播的漫天吹嘘、打嗝放屁消耗,听不到半句真知灼见,终于觉悟出所谓上流社交,也不过金玉其外,骨子里还是最原始的动物冲动罢了。 有道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米说】2. 暗藏玄机的肖像 (德国画家 汉斯·霍尔拜因 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

1533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举行婚礼,迎娶已有身孕的安妮·博林。国王做梦都想要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但他的原配王后只生了一个女儿,而且已过了生育年龄,他必须离婚再娶,新王后的小孩才能是合法继承人,但教皇一直不给办离婚手续。为了给未出世的小孩正统名分,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英国大主教服从国王意志,宣布国王与原配婚姻无效。 为这场婚礼欢呼雀跃的除了英国国王,法国也为之暗喜。当时法国北边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南边的西班牙,都是查理五世的地盘,西边海峡对岸则是正在崛起的英国,英国的原配王后来自西班牙王室,是查理五世的小姨,这让法国很没有安全感。英王离婚就撕裂了英国和西班牙结盟的可能性,何况新王后曾经在法国王后身边侍奉,是深得宠爱的女官。 法国大使让出使英国,见证了这场婚礼,并留在英国宫廷,等待新王后分娩,要做这个小孩的教父。他还定制了肖像作为纪念,接单的是刚定居英国的德国画家荷尔拜因。 两位法国大使的真人尺寸全身像,左侧是主角让,胸前悬挂圣米迦勒勋章,手中短刀记录了他29岁的年龄;右侧是他的主教朋友乔治,书本上写下他时年25岁,一文一武站立在置物架两旁。 置物架上层是各种测量天体、时间的仪器:测量球面坐标的浑天仪、根据太阳测维度的圆柱晷、靠阳光的影子看时间的通用二分仪、测量角度的四分仪、计时用的多面日晷、克服地球自转影响的赤基黄道仪。它们代表上天理想的完美世界。 下层是尘世生活用品,断了一条弦的鲁特琴,少了一根笛子的套装笛,代表俗世的不完美不和谐。倒置的地球仪清楚记录了法国多面受制约的地理位置,大使脚下的地板花纹来自西敏寺,举行王室婚礼的地方。 翻开的音乐书,是路德新教的赞美诗"降临吧,圣灵",如在祈求天主教与新教和解。1517年路德出版《九十五条论纲》在欧陆北部掀起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也削弱了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法国借势打着主张"和平"的旗号支持新教运动,给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增添时局动荡的火苗,从而减轻自身的边境压力。 断裂的折叠尺放在数学书的除法页,意为瓜分。话说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解决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冲突,曾依据教皇子午线瓜分地球,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互不干扰,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出现了严重bug。 前景中央有一块灰白色的补丁,是一个骷髅头的失真图形,走到画板右侧斜视可看出端倪。这是提醒人必有一死的符号,成为画面的中心主导,它甚至有自己的光源。 鲁特琴的斜角线与骷髅几乎是两条平行线,采用短缩法,科学的透视,从不同视角精准呈现立体物件。然而,观赏者所看到的画面,艺术对自然的模仿,是真相吗? 此刻,左上角的幕帘处露出耶稣受难像,正以上帝视角俯视这一切。人在做,天在看。 后来,新王后生下伊丽莎白公主。未能如愿得到儿子的亨利八世找理由砍了新王后的头,继续以离婚或杀头的方式换了4任王后。王权几经波折还是交到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可能因为父王透支了结婚名额,女王终身未婚,王朝随着她的离世走到尽头。

【米说】3.献上自己的人头(意大利画家 卡拉瓦乔 Caravaggio 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

1610年的夏天,因杀人罪在海外流亡多年的画家卡拉瓦乔,终于等到教皇赦免他的消息,于是登上一艘驶向意大利的船只,前去领取赦免令,随身带着用来疏通关系的几幅精心准备的杰作。然而,天不作美,他阴差阳错的在途中遭到逮捕,等误会解除,行李早已随船离开,他拖着高烧病痛一路寻找追赶,最后死在路上。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年)是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初创元老,由于名字带有"米开朗基罗",时常被混淆为是那个喜欢敲石头的前辈。他的画风明暗对比强烈,构图富有张力和戏剧性,能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作品炙手可热,个人生活也是吃喝嫖赌滋事不断,就算在杀人后逃亡期间都没消停,打得面部毁容眼睛受伤,所以死因到底是偶感风寒、斗殴重伤、梅毒、还是被仇家追杀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卡拉瓦乔拼死也没能没追上行李船,里面最重要的是《大卫与歌利亚的头》,是为发放教皇赦免令的主教准备的礼物。 主题取自圣经故事,少年大卫用投石索击倒巨人歌利亚,随后手起刀落取其首级。此画当中,大卫右手的长剑血槽上刻着的拉丁文缩写,意为"谦卑杀死骄傲",左手提着的中年大叔头颅,几乎要从画内拎出到观赏者的空间。而这颗毫无尊严的硕大脑袋就是画家的自画像,卑微地认输求饶。 他周围一片黑暗,只有些许悲惨的冷光拍在丑陋的脸上,额头正中凹陷处是刚被石头砸的坑,鲜血从切断的脖颈涌出来,毛发污秽凌乱,嘴唇松弛张开,露出稀松的牙齿,唇边挂着邋遢的口水,眼眶凹陷,眼珠暴突。然而两只眼并不对称,一只是断气瞬间的自然下垂,另一只眼睑却向上抬起,若有所求的模样。仿佛在说:"我已然这般落魄,还求主教大人高抬贵手,就赏给小人一份赦免令吧"。 与这颗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得胜的少年,他是受神庇佑的英雄,沐浴在光亮之中,面色红润,匀称的身体散发青春活力。他俯视敌人的首级,眉头微微抬起,露出的神情却不是愤怒、坚决或得意,而是带着几分感伤、同情,这种有违常理的情感表达,也是对观赏者的暗示指引。 手中长剑与左臂呈平行斜线,铺开一个聚光灯照亮的舞台空间,剑尖直指两腿之间,对应着手臂末端的头颅,仿佛展示的这颗头是自我阉割的结果。 有人认为少年是理想化的画家年轻时的模样,也有说模特是卡拉瓦乔的同居小徒弟。不管是谁,这幅画都尽显了画家的创意和才华,也见证了他为放浪不羁付出的惨痛代价。

【米说】8. 血洗悲愤 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意大利著名的女画家

1612年,罗马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强奸案,被告是一个很受市场欢迎的画家。然而法庭首先搬来刑具,对原告少女实施一番酷刑折磨,以证明她的指认有效,接下来是毫无隐私的当庭妇检,以及反复盘问原告受侵害过程的全部细节。经过大半年的审讯,法庭终于判定被告有罪,把他关进监狱,可是没多久又宣称审判无效给予释放。 原告少女名叫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跟父亲学了几年绘画后就展现了青出于蓝的天赋,经历此次灾难后,她的绘画取材更多偏向血腥暴力事件,也亲自扮演锄奸的女英雄,传达出捍卫女权的强烈呐喊。 《犹滴刺杀荷罗孚尼》的故事,并没有录入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的犹太教大事件正典《圣经·旧约》里,属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期间的"次经"。讲述年轻的寡妇犹滴,眼看家乡被侵略者的军队包围,她带着女仆连夜到敌军诈降,灌醉好色的将领荷罗孚尼,取其首级挂在城头,入侵者见状军心大乱,败退离去。 画面停留在斩杀敌将瞬间,津迪勒奇扮演的犹滴冷静、果断,轻蔑地注视敌人,在女仆的帮助下,几乎是将敌人从黑暗中拖到前景的"砧板"上行刑。三个人六只手,将构图线集中于剑柄,十字型的剑面几乎垂直于地面,这是伸张正义之剑,握着剑的右手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执行了上帝的意志。 女性柔软的身体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就在割断颈动脉的瞬间,鲜血滋啦啦地飞溅出来,喷在她的手上、衣服上、胸脯上,她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注意力集中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权当这些血渍是来洗刷屈辱的。卷起的袖口露出粗壮的手臂,手腕上拴着一条手链,镶嵌的神像是阿尔忒弥斯,古希腊的狩猎女神,也是贞洁的保护神。 曾经的施暴者,一脸茫然,惊慌失措,无力反抗。血液顺着被单向下流淌,进入观赏者的空间。强烈的明暗对比,大斜线的动感构图,戏剧化瞬间的张力,都表现出巴洛克艺术的精华。女画家不仅是控诉在男权社会中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并用实力为自己在男性统治的艺术世界里争得一席之地。 津迪勒奇曾在法庭上详述被性侵时挣扎的过程,包括试图用刀刺向对方来捍卫自己的清白,终于在这幅画中完成了她当时的心愿。

【米说】31:暴怒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Repin , 1844-1930),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蒙古人统治,吞并周边封邑,基本完成俄罗斯国家统一,伊凡四世(1530-1584年)就是将大公头衔换成沙皇的第一任统治者。他3岁即位,17岁亲政,以铁腕手段削弱大贵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他的脾气相当火爆,相传莫斯科红场有9个彩色洋葱头的圣瓦西里大教堂落成之后,为避免再设计出类似美丽建筑而剜去设计师的双眼;晚年更是变本加厉,亲手打得太子妃流产、太子殒命,后世称之"雷帝"以表畏惧。 300年之后,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Ilya Repin, 1844-1930年)的《伊凡雷帝杀子》,将画面定格在伊凡暴揍太子之后的清醒瞬间。宫廷室内,凳子侧翻,地毯凌乱,一大滩血污旁边是行凶的权杖。沙皇此时不再是沙皇,他只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老头,一个父亲,用手捂住儿子头部的致命伤,鲜血从他的指缝中渗出来;另一只手搂住体型健硕的儿子,想将他抱在怀里,但儿子已无法控制身体地向下坠落;他意识到儿子的生命正在消失,惊恐万分,瞪大的灰白眼珠周围充满血丝,祈求上天怜悯,祈求儿子原谅,亲吻儿子时面部变得铁青,仿佛他的生命也在一起流失。伊凡作为父亲失去儿子断了血脉,也作为沙皇失去最佳继承人而断送了王朝。 太子瘫软在父王怀里,他可能从来没有与父王如此亲近过,眼角滚出一滴泪来,神情没有愤怒或责怪,更多是依依不舍,对自己的生命,也对此时的父亲。 列宾刻意在标题上注明事件的确切日期,为自己的臆想添砖加瓦,就像讲故事的人为了增加可信度会强调很多细节。至于此历史事件的起因真相,有人说太子是因为太子妃流产找父王理论,也有人说是父子俩政见不合;关于这幅画,有人认为列宾是在控诉自己时代以暴制暴的大环境,也有人认为是传达反战的思想。各路无法证实的揣测太多,我们无需纠结着要去寻找"正确答案"。因为列宾是心怀仁慈的,他在左上角留了一扇窗,让理智之光进入画面,唤醒陷入暴怒情绪的沙皇;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撕开沙皇威仪的面纱,揭露专制暴政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就像莎翁笔下的李尔王,如果他一直执迷不悟,或一直疯癫,还能迷迷糊糊地活下去,一但在无法挽回时意识到自己错待了子女,那么他也就活不下去了。 有心理学家提出,子女与父母观念冲突时的抗争是他/她个性成熟的里程碑,如果子女赢了--他/她的人生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他/她的人生就是悲剧。 在但丁《神曲》中易怒者被归类在炼狱第五层,所受惩罚是深陷泥沼zhǎo无法说话或没完没了地打斗厮杀。而残暴者则归类在地狱第七层,永世受咕噜咕噜沸腾的血的煎熬。 这样看来,还是少一点暴怒,多一点抱抱吧。 古人云:"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

【米说】4. 费尽心机的肖像 (法国著名的肖像画画家 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 François·Hubert·Drouais 1727年12月14日- 1775年10月21日 )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法国在印度、加拿大、非洲等地的大量海外殖民地都转交到英国手里,法国宫廷纷纷将矛头指向蓬巴杜夫人,认为是她的政治影响力促成法国与奥地利结盟卷入战争,导致国力削弱,退居强国二线。 蓬巴杜夫人年轻时是法王路易十五的首席情人,就算不再侍寝,也是国王重要的红颜顾问,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战败后,她安慰国王"我们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于是定制了一幅肖像画为自己洗白伸冤。 权贵的肖像画是一种身份象征,或炫耀高贵血统、门第攀升、纪念联姻、生子,或纯粹是炫富,显摆自己的艺术品位。那时法国宫廷流行的艺术风格已从隆重豪华的巴洛克转向更轻松暧昧的洛可可,蓬巴杜夫人作为热衷艺术的赞助人,继续在自己的人设造型方面保持着引领时尚的地位。虽然肖像完成之前夫人就感染肺结核去世了,但她的意图已传达得非常清楚。 作品比八人座长餐桌还宽,是一比一的真人尺寸坐姿全身像。室内取景是夫人在卢浮宫专属的房间,她在这里接待着来访的众多政客使臣,学者艺术家,现在也同样用温和表情注视观赏者,欢迎围观。相较于其他"角色扮演"的肖像,这样的穿着打扮是最贴近她平日既时髦又符合宫廷礼仪模样的。 横向的刺绣台、纵向的刺绣台脚、还有从左上方洒落的幕帘通过裙摆延伸到右下角,三个方向的引导线汇聚到画面中心--刺绣的手,说明刺绣是夫人正在花心思的事情,根本无暇关心其他,更无政治野心之说。 左侧有凳子,小黑踩在上面站起来,让观众只能站在适当的社交距离之外。狗狗通常代表夫妻对婚姻的忠诚,所以这是表达夫人在情感上对国王的一心一意。 右侧的刺绣工具箱,摆放了彩色线球和炭笔,地上还放着曼陀铃和绘画收纳册,让人赞叹女主平日既文雅又多才多艺的生活方式。背后书架摆放的成套书籍,立即让人联想到第一部《百科全书》的出版得益于夫人的大力支持。 夫人的装扮和家私已尽显流行前沿的洛可可风格和王室奢华,然而,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 瞧,这位尊贵的夫人一件首饰都没有戴,地面没有铺地毯,墙上没有挂壁画,更别说她那些闻名遐迩的精品瓷器收藏了,连一丝影子都没有。 看来,夫人平日的生活都是琴棋书画方面的自我修养,除了符合身份和礼仪的宫廷精致,其他都是低调到极简。她如此忠于国王,质朴优雅,多才多艺,与世无争,怎会有人忍心责备她是七年战争的始作俑者,或任何政治动荡、国力削弱的罪魁祸首。 如此处心积虑的人设定制,同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明星危机公关如出一辙。几百年了,还是用的同一个套路。

【米说】19:新兴殉道者 -亨利·沃利斯( Henry Wallis 1830-1916),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之一

1770年夏末, 17岁的青年查特顿两天没吃东西了,却拒绝房东太太的晚餐邀请,坚称自己不饿。他是贫困的母亲抚养长大的遗腹子,很小就表现出用复古英语写作的天赋,他立志要名扬天下,并怀揣做一个诗人的梦想到伦敦闯荡,却始终得不到金主的欣赏。几天之后,一个出版商找到他的住处,希望出版他模仿15世纪风格写作的《美与智慧》诗集,却发现他已服毒自杀。 一个世纪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件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众多浪漫主义艺术家热议的话题,英国画家沃利斯(Henry Wallis,1830-1916年)用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创作《查特顿之死》,以直观的视感讲述这个悲剧青年的故事。 狭小的阁楼空间里,烛台冒出最后一缕青烟,蜡烛没有丝毫残余。装毒药的小瓶子掉落在地,瘦削的青年躺在床上,满头红色的卷发显得活力四射,但他面部没有血色,表情也很平静。他只有一件外套放在凳子上,珍藏在行李箱的所有书籍、稿件都被撕得粉碎,还有一些纸屑被牢牢拽在右手紧握的拳头里,他左手放在胸口,讲述自己倾尽全力却走投无路的不甘心。 窗台有一盆玫瑰,最后一朵的花瓣已开始掉落,是画家在用苏格兰民谣《夏天最后一朵玫瑰》为逝者送行。主导画面的青年就像另一个受难的耶稣,他是反抗启蒙时期所谓的理性认知、工业发展的牺牲者,是更感性、更人性的浪漫主义的殉道者,他的圣痕不在肉身,而在内心。打开的半扇窗能让他的精神脱离俗世肉身,随着最后的那缕青烟飞出去,在广阔的城市里自由翱翔,并接受后来者的朝拜。 在这个残酷而庸俗的现实世界里,艺术思想的解放并没有带来丰厚的经济支持,性格内向的艺术家仍然孤立而脆弱。查尔顿也非个案,后来的拜伦、济慈、梵高,都陷入无法摆脱的抑郁,但围观群众无奈的一声声惋惜能让他们的故事继续流传于历史长河,历久弥新。如'鲁迅'所言,同情才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

【米说】6.不可平息的丑闻 (《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1792-1824>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1816年盛夏,法国军舰梅杜莎号搭载新任命的非洲殖民地指挥官与家属,以及其他移民、劳工、船员400余人前往非洲,途中搁浅只能弃船,但是救生艇严重短缺,剩下147个士兵、水手、杂工,只能挤在临时搭建的木筏上,由救生艇拖行。不久救生艇嫌木筏拖慢了速度,砍断绳索,扬长而去。被抛弃的人逐渐崩溃,自杀、他杀,甚至吃人事件频频发生。在茫茫大海中漂泊13天后,被救援船发现时,仅剩15人。法国政府无法封锁消息,为了敷衍公众舆论,将下令抛弃木筏的指挥官送上法庭,不久之后却无罪释放。 此丑闻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愤怒。年轻画家籍里柯深度挖掘资料,寻访幸存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面积达35平方米的巨型绘画《梅杜莎之筏》,抛开歌功颂德、收敛情感的新古典准则,开启了尽情抒发内心感受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品以漂浮的木筏为舞台,呈两个金字塔型构图。人物从左下角遇难者尸体,到中间奄奄一息、陷入绝望的人,最后是右上角召唤远方搜救船的水手,身体姿态和情感层层叠加、递进,拉出一条连贯的攀升曲线。 唯一面向观赏者的老人搂着儿子尸体,造型借鉴了富塞利的版画人物乌戈利诺,一个13世纪的比萨贵族,他和子孙们被仇家封锁在塔楼里,饿死前吃掉了自己的子孙。 画中老人还活着,可儿子的死带走了他所有的希望。老人手臂上有伤痕,左侧是没有下肢的人体遗骸,右侧不远处有一把斧头,暗示老人是为了保护儿子尸体不被其他人吃掉,在打斗中受的伤。不吃同类是人类自以为进化完全的标志,是现代文明的底线,而画家却将人性的最阴暗面,赤裸裸地推到聚光灯下,拍在公众脸上。 最先看到救援船的水手位于前部顶端,挥舞着象征希望与自由的布条。他的躯干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观景殿躯干》,是所有艺术生都非常熟悉的古典美形体。而这幅巨大历史主题绘画中的英雄人物,焦点事件的男主角,象征古典与自由的人,是一个黑人,也是这场灾难幸存者中的唯一一个黑人。 虽然当时法国的废奴法令已颁布二十几年,但贩卖奴隶的生意却还在继续,包括搭乘梅杜莎号的指挥官,也是派去非洲殖民地确保黑奴货源供应的。画家此举不仅挑战公众,还是在挑衅法国官方,甚至其他任何还在施行奴隶制的国家。 桅杆下站着的几个人是真实的幸存者,他们是见证人,也是讲述者。籍里柯还请来亲朋好友做模特,比如前景伏地的背影就是学弟德拉克洛瓦。他后来受邀到工作室参观,在当天日记里写到:"我被震撼了,从工作室出来就一路狂奔回家,像个疯子。"深受感染的这个学弟在十几年后也创作了入驻卢浮宫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关于融合了古典元素的浪漫主义到底和新古典有什么区别,有一种假说概括得很形象:当一个囚徒,需要画一幅新古典的作品才能出狱,那么经过几年的练习,掌握线条、色彩和构图技巧,他大概率可重获自由。如果是要求画一幅浪漫主义的作品,那么他既可能很快画出流露情感的作品而出狱,也可能怎么努力都无法达标而终身监禁。

【米说】9.我命由我 ( 罗莎·博纳尔(Rosa Bonheur,1822-1899),19世纪最著名女性画家,以动物画出名)

1851年,法国艺术部长有意征集一幅驯服动物主题的绘画,以彰显法国征服蛮荒与叛逆的帝国力量。罗莎·博纳尔是极其稀有的涉足马匹绘画的女画家之一,她的小小名气不太符合部长的预期,但她还是积极争取到了尝试的机会。 巴黎有成熟的马展定期举行,但参与买卖的都是男性,博纳尔专门申请"允许令",每两周一次穿男装进入展地收集素材,以免"性别关注"引起不必要的麻烦。18个月后,巴黎沙龙展出了这幅长5米,宽2.5米的巨型《马展/马市》图。 西方学院派按艺术主题分为高低不同的档次,最高为历史、肖像,其次风俗、风景,动物、静物属于末端,通常作品的尺寸大小也由主题地位的高低决定。《马展》是低档次的动物主题,但使用了不符合其身份的超大尺寸,这本身就是艺术家有意暴露自己打破规则的"野心"。 巴黎的清晨,林荫大道举办的马展开市,养殖主、马贩、训马师带着马匹列队进入,环场溜圈,向潜在买家展示。所有参加这场盛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观赏者站在林荫道尽头的左侧,只见马蹄翻腾,尘土飞扬,马背超过人的头顶,让人不得不向它们投出仰视的目光,并顺着长长的队列从右到左,由近及远,在画幅的范围里转圈,直到道路尽头的圆顶建筑,法国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巴黎萨伯特慈善精神病院。 不同来路、不同品种的马匹,全部按照规定线路,跟随队列前进。右侧一个骑手同时驾驭两匹白马齐头并进,它们体型健壮,步伐稳健整齐,很有节奏感,如楷模标兵。 中间露了正脸的四匹马是最吸引人眼球的,特别是抬起前蹄的黑马,表现相当狂野,骑手立刻扬鞭抽打,给它教训。 这让人联想到《圣经·启示录》,世界末日打开封印会召来四个骑白、红、黑、灰马的骑士,伴随而来的分别是征服、战争、饥荒、死亡,灰马就在最左侧边缘,正被两个训马师拖拽回来。预示世界末日的标志被人类驯服,何尝不是一种突破限制的野心。 细心的观赏者或许会发现,人马堆的中心有一个骑手微笑着看向画外,那就是画家本人以自信的姿态回应你的注视。 作品在巡展期间获得好评无数,也提升了博纳尔作为动物画家的名声,但最初表示了购买意向的法国艺术部长却因出价太低而竞买失败。作品落到英国画商手里,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赞扬之后,价格飙升,转卖到了美国,成为法国的憾事。

【米说】12:成长感知 -苏珊·瓦拉东(Suzanne Valadon,1865-1938)是一位法国画家。

1883年冬天,后印象派画家大本营,巴黎的蒙马特区,一个18岁的女模特生了一个儿子。年轻的母亲抱着新生儿,去找曾与她相好的画家主顾在出生证上签"父亲"栏。雷诺阿看看小孩说"颜色太糟糕,他不可能是我的!"她又去见德加,得到的回应是"形体太糟糕,他不可能是我的!"几年后她在咖啡厅向一个叫米格尔的画家诉苦,米格尔慷慨地签了字,让小孩跟他姓,他说:"不管是雷诺阿还是德加的作品,我都乐意冠名"。 苏珊娜·瓦拉东就是这个坊间传闻里的女主角,做为模特,她的职业地位非常低下,卑微到仅次于妓女,但她通过自学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并且是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接受的第一个女画家。 《被遗弃的玩偶》是她创作成熟期的作品。画面布景是卧室,母亲一脸慈爱,拿毛巾给洗完澡的女孩擦干身体,女孩有些不领情,转过头去,从一面小镜子里打量自己。她的身体已经开始发育,有逐渐丰满的凹凸姿态。在视觉语言里,曲线是柔和的,而此处勾勒她外形的轮廓线粗壮清晰,蕴藏着活跃的生命力。特别是围绕腹部的S线,连贯了女性主要的外观特征,并且强调了腹部的生育功能。 右下角地板上躺着一个玩偶娃娃,头上扎着与女孩同款的蝴蝶结。按照现代心理学理论,小孩往往把玩偶视为自己的替身,如何对待玩偶就是在如何对待自己。此时玩偶被遗弃了,就是女孩的发育不仅限于身体,她在心理上也正与童年告别,走向成熟。 在男权社会里,创作表现女性人体美、诱惑力的作品,以及欣赏这些作品,都是男人的特权。女人就算有少数几个从玩票兴趣发展为职业画家,也大多是以儿童、花朵、静物为主题。瓦拉东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作品不按常理、充满野性张力,创作了大量女性躶体作品,表现女性原生的性别意识,独特个性,传达不限于男人设定标准的审美。她甚至画男性裸体,对于当时的社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丑闻,绘画界的末日灾难,羞得老一辈权威人士吹胡子瞪眼。 瓦拉东中年离婚,嫁给一个比她小21岁的画家,常给她做裸模的男人。她那个不确定生父是谁的儿子,在她的启蒙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城市风景画家。

【米说】7. 认椅识人(梵高的椅子vs高更的椅子)

1888年,梵高独自在普罗旺斯的一个偏远小镇创业,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也开启了他最旺盛的创作时期。他写信邀请所有认识的画家,希望有合伙人加入,可是只有高更表示愿意前往。梵高开始忙碌着拾掇打点,置办居家和工作需要的物品,就算经济拮据,也要为小伙伴提供舒适的居所。梵高一再催促恳求,迟迟不现身的高更终于要来了。 梵高准备了两把椅子,一把是他自己的,一把是给高更准备的。 梵高的椅子是无扶手四方椅,有笔直粗壮的腿和靠背,保持木质原色,简单朴实。直线有蛮荒粗放的力量,构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方形、三角形,几乎是数学公式,如果将这种视感转化为形容人的语言大概会是"轴"、"刻板"。 地面是未经装饰的橙红色地砖,橙-黄为和谐的邻近色,与原木色椅子相匹配,蓝绿色系的门和墙面也很和谐;虽然红黄与绿蓝是对比增强的互补色,但柔和均匀的自然光亮度降低了色彩饱和度,使它们在一起不那么刺眼,缓解了视感紧张。 椅子面向观赏者敞开,一副欢迎光临的样子,只需拿起上面放着的烟斗和烟叶,就可以坐着抽烟休息了。 再看另一把高更的椅子,同样是室内空间,但光线较暗,通过墙上的油灯和椅子上的蜡光照明,黄灯、绿墙、红木椅,地面的花地毯、色彩繁复跳跃,形成强烈对比,让观赏者容易疲劳,不能久视。 这把椅子几乎占满了视线内的空间,紧贴观赏者脚边,它的扶手挡住了去路,必须绕到左侧,然后挪开上面的蜡烛,拿起书才能入座,步骤比较多一些。但是,它有蜿蜒细长的腿和扶手,曲线在视觉语言里代表了有机的生命、活力、柔和,让椅子看起来有趣有故事;高高的靠背,宽敞的圆形软垫,也会让人坐得比较舒服。 一边是直白敞亮,可以抽烟休息;一边是婉转多变,可以看书聊八卦;你会选哪一把椅子呢? 梵高和高更相处不久就开始闹矛盾,直到2个月后梵高割下自己一小块耳朵,两个追求不同人生、不同艺术的画家不欢而散。一个成为后世膜拜的后印象大师,另一个则是任性漂泊的屌丝大V。

【米说】5.弑母的罪恶 (19世纪末的法国学院派画家 布格罗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

18世纪晚期,人们厌倦了来自宫廷的奢侈豪华,脂粉香浓的暧昧成为旧时代糟粕,艺术重新回归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形成新古典风格,以历史、神话、文学为题材,崇尚美德,情感内敛,美术院校为大本营的学院派成为领航者,注重扎实的基本功,遵循严格的审美标准,创作过程堪比生产流水线。 这幅法国学院派大师布格罗的作品,绘画主题是儿子杀死亲娘之后,遭到复仇三女神的纠缠,日夜不得安宁。要想知道这场人间惨剧是如何发生的,还要回溯到特洛伊战争。 想当初,特洛伊王子拐跑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阿迦门农是联军首领,出征前为求顺风,他就拿女儿献祭。征战十年得胜归来,他又带回战利品特洛伊公主,使得妻子对他的仇视再加一等。妻子联合情夫杀死阿迦门农,并驱逐儿子,篡夺了王位。儿子成年后接受阿波罗的神谕,返回王宫杀死母亲为父报仇。 这样一个父杀女,妻杀夫,子杀母的希腊神话,经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改编为《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三部悲剧组成的《俄瑞斯忒亚》,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戏剧三部曲,流传了下来。 此绘画构图清晰,四个女人形成半圆围栏,将杀人凶手锁定在舞台C位。弑母的青年俄瑞斯忒斯,双手捂住耳朵,惊悚地皱眉瞪眼。他健美的身体是不容忽视的存在,皮肤光泽有弹性,浑身没有多余的赘肉,紧张的肌肉轮廓分明,充分展示了人体绘画的扎实功底,就连他的脚型都是符合审美标准的希腊脚。 复仇三女神瞪着凶手,张嘴怒吼,就连满头的蛇发都张嘴露出亮铮铮的獠牙,一副尖声吼叫的样子。其实,一个这样暴怒的女神就足以让人瑟瑟发抖,何况同时围上来三个。她们三只手同时指向受害者胸前那把致命的匕首,受害者的双手也指向自己的伤口,一小股鲜血很低调的轻微染红了白色衣衫,但她的大红色头巾和外套作为延伸,从整体清淡的画面中跳了出来。 舞台空间很浅,四个女人与青年离得也很近,但他们的肢体没有丝毫触碰,所以对于青年来说,她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只有不断回荡的声音,就算捂住耳朵也没用。 那么,这个青年命运将会走向何方呢?古希腊人认为,母亲只提供容器,播种的父亲才是小孩的所有者。所以,这个受阿波罗教唆,手刃亲妈的青年,最终由雅典娜宣判无罪,复仇三女神也化身为奖善罚恶的仁慈女神,落户雅典,享受供奉。

【米说】14:刻画绝望 -弗里达·卡罗(1907-1954 ,墨西哥女画家,以自画像著名,许多画作受到墨西哥自然及文化的影响)

18岁通常是人生刚刚起步的年龄,然而一场车祸彻底打乱了一个立志从医的墨西哥姑娘,弗里达·卡罗的人生轨迹。盆骨、脊椎、腿骨等多处身体断裂,铁扶手贯穿腹部,让她动了很多次手术,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并且在这次出院之后还会不断回到手术台。住院期间,她多数时间都是独自待在病房,于是挪动还能勉强移动的部位,开始拿起画笔,成为一个画风独特的画家。 弗里达有很多自画像,用象征符号表现心理状态,将自己身体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她拒绝超现实、魔幻现实的标签,因为她画的就是她经历的现实,观赏者通过这些画面可以触碰到真实的她。 一个中年女人的自画像,颜值普通,神情呆板,还有一只诡异的小猴子,她到底想表达什么?手法不是学院派的精准,也没有现代艺术的标新立异,在已普遍使用便携式照相机的年代,一张人物画像还有什么特殊意义? 身后是一棵枯树桩,树枝全都被砍断,只剩光秃秃的树干,堆在后面的的树叶也干枯,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象征弗里达身体里七零八碎的骨架,也是她此刻状态的真实写照。头顶的发髻上缠着褐绿的发带,如同落到地上腐化的树叶。她身穿墨西哥南部传统的套头连衣裙,是对自己本土文化及民族身份的认同,那些鲜红色的花纹是这个民族遭受的创伤和苦难,也是扎在她身上的一枚枚钢钉,二者都时时刻刻用刺骨的疼痛折磨她。 清晰可见的唇毛和连心眉是她面部的标志性特征,眉毛的形状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鸟,让她获得自由,不再受困于痛苦的肉身。她面部肌肉松弛,没有多余的表情,乍看之下会以为她很平静。宠物猴也几乎是一样的表情,呆滞地直视观赏者,不合比例的长臂搂着弗里达的肩膀和胸口,是给她安慰的陪伴,让她情感得以慰藉的小孩,也是她的分身。 这幅画与其说是一幅肖像,不如说是一张写满密码的面具。人们可通过她了解墨西哥的民族文化,对她与那些跨界、跨国、跨性别的情人们津津乐道,赞叹她对生活饱满的热情。弗里达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磨难、痛苦、绝望的情感都画在那里,花心的丈夫,无法生育的遗憾,不能缓解身体疼痛的三十几次手术。只要观赏者愿意靠近,就会看到她眼眶里打转的眼泪,感受她身体与内心的创伤,触碰一个真实、诚恳、率性的她。

【米说】10. 无名无友 -艾米丽·玛丽·奥斯本(Emily Mary Osborn) (1828-1925),或 奥斯本,是维多利亚时代,她以孩子们的照片和风格绘画而著称,尤其是在遇险妇女的主题上。

19世纪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及海外殖民走向发展的顶峰,吸收了资源和劳动力的城市迅速扩张,文学、艺术品的产量也呈爆发式增长,但这些成就只属于男人。女人仍然被严格的社交礼仪锁在家里,早早嫁人,接二连三生一大群孩子,与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们不能上学,没有投票权、继承权,劳动报酬比做同样工作的男人低,并且收入都归属丈夫。即便在这样的打压下,一些只接受过家庭教育的女人开始写作,以不逊色于他人的方式,从女性角度揭示长期被忽视的另一半世界。 繁荣而多元的维多利亚时代,极少有人关心女性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她们的环境、心理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想了解这个隐秘的世界,除了几个女作家的描述,女画家埃米尔・玛丽・奥斯本(Emily Mary Osborn,1828-1925)也有画说。她从小热爱并擅长绘画,即便只能上夜校或请私教,也努力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挤进严格控制女性数量的皇家美术学院参加年度展。因知名作品是描绘陷入窘境的女人,而被称为"女性主义原型艺术家"。 《无名亦无友》是一幅维多利亚时代风俗画,女青年拿自己的作品去画店售卖,她身穿丧服,旁边放着还在滴水的雨伞,鞋子和裙摆沾了淤泥,可知她在雨天徒步穿过泥泞的街道。等待掌柜答复期间,她紧张地摆弄手里的绳子,低着头不看任何人,模样腼腆,姿态拘谨。与她同行的弟弟,年龄虽小,却毫不示弱地直视掌柜。可见女子来自小地方的普通家庭,几乎没出过门,没见过世面,如今置身伦敦大都市,让她很不自在。 这里除了卖画女,还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左侧两个顾客手中的芭蕾舞者,她是为男人提供消遣的玩物,在他们赤裸裸的注视下谋生。还有一个是背对观赏者,正开门离开的女人,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打扮,身后跟着儿子,马车在不远处等待,她是被外界忽视的存在。 卖画女占据画面中心,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头戴高帽绅士打扮的中年男人用不怀好意的眼神打量,盘算着她自食其力生存下来的概率极低,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沦落为供人玩乐的另一个舞女。掌柜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放着空凳子也不请她坐,拿着画瞟了几眼,摸摸下巴,已经准备拒绝,因为撇开作品好坏不论,她是个女人就已经没什么生意好谈了。 这一幕可能取材自女作家布伦顿的流行小说《自制力》,剧情发展还是很让人安慰的,打工青年同情这个到伦敦卖画葬父的女主角,将她的画挂在店里售卖,帮助她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这也很可能是奥斯本的亲身经历,代表着每一个破局者孤军奋战的勇气和努力。 奥斯本活了近一个世纪,终身未婚。当时的八卦期刊征集女性"为什么宁做剩女也不结婚"的答案,五花八门的回复中有这样几条: "不想多养宠物了,男人不如狗狗温顺,不如猫咪可亲,不如猴子有趣。" "我现在只是个挤奶工,如果结了婚还得是妻子、母亲、护士、管家、清洁工、裁缝、厨师,成天忙着洗洗涮涮。" "因为有很多工时更短,工作更宜人,酬劳也更高的其他职业可供我选择。" 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将施展才华大放光彩,吸引众人欣赏的目光。

【米说】1.神秘的救世主(意大利画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

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估价为1200-1800美金的耶稣圣像《救世主》,标注为达芬奇的临摹品,表面有粗暴的修复涂改痕迹,加上未能妥善保存,品质破败不堪,最后由唯一的举牌人以1000美金底价成交。 随后的一系列清洗、修复,这幅无人问津的耶稣圣像被鉴定为达芬奇的原创真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在1500年定制的,17世纪便消失不见,市面上仅剩众多的临摹品和版画。鉴定结果一出,《救世主》的身价就一路狂飙,直至2017年以4.5亿美金登顶绘画拍卖之最,号称男版蒙娜丽莎,绘画界的圣杯。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博学大师,爱好特别广泛,除了绘画、建筑、音乐方面的艺术兴趣,还广泛涉猎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解剖学、机械发明,流传至今的绘画仅有20来幅,极其珍贵。 这幅圣像为居中对称构图,耶稣正面直视观众,是根据《圣经·约翰福音》的经文"我们见证了天父授命圣子为救世主",于是耶稣正式以救世主身份登场。圣像是宗教艺术中很重要的部分,主要用于信徒祷告。基督教早在发展初期,就借鉴了罗马皇帝肖像及希腊神像的形式,将耶稣描绘为正面端坐的威严统治者,此造型就沿用了下来。 他头上没有王冠,也没有光环,仅通过肉身散发魅力,表现他天然神性的一面,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面部与头发有明显的摩擦处理,是达芬奇常用的晕涂法,用薄薄的颜料一层层上色的效果,让肤色显得更加柔和,左眼上方甚至可以看出画家用手踝涂抹的痕迹。 他左手托着代表世界的水晶球,作为上帝的官派信物。柏拉图曾提出世界是一个水晶球,地球为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旋转;中世纪基督教又将水晶与圣物联系在一起,人们相信它蕴含魔法而心生敬畏,赋予其神圣的属性。这颗水晶球重达十几公斤,能轻松托起也非凡人了。 他右手比划天主教传统的赐福手势,轮廓清晰,与朦胧的头部形成对比,是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将聚焦落在前景手部,拉开身体的前后空间距离,增强三维透视效果。 金线镶边的蓝色长袍并不稀奇,蓝色象征天堂,也表达悲伤情绪,是宗教艺术的常用色,但此画的蓝非同寻常。人们为了信仰会献出最珍贵的东西以表虔诚,所以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常见大量金箔。14-15世纪,阿富汗的一种珍贵宝石特产--青金石出口到了欧洲,经加工制成最昂贵的蓝--群青色,这种比黄金更稀罕的颜料就经最杰出的手,用在了最重要的地方。 《救世主》熬过了500年的沧桑,一经重现就备受瞩目。大面积修复之后,耶稣与蒙娜丽莎之间的相似处越发突出,有人就此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而更多则是迫不及待地希望一睹真容。然而,它预定在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展出无限延迟,从公众视线消失。如今它花落谁家,所在何处,都没有确切消息,仅留下《救世主》被安置在某艘超级豪华游艇,于红海逐浪的江湖传闻。 或许《救世主》能带来的猜想,会如同人们对达芬奇五花八门的解读一样,过去的时间越长,版本越多。 PS:买家是沙特王子巴德尔·本·阿卜杜拉·本·法尔汉(英语:Bader bin Abdullah bin Farhan Al Saud)。巴德尔此前无艺术收藏,他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的盟友与朋友。《纽约时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救世主》真正的买家是王储本人。沙特阿拉伯官方否认了这一猜测,表示巴德尔是为阿布扎比王储买下此画。2017年末有报道称这幅画将在阿布扎比卢浮宫展出,但原定于2018年9月的揭幕被取消。2019年6月的一份报道称,它被存放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豪华游艇上,等待欧拉文化中心竣工。同年10月,报道称它可能在瑞士收存。

【米说】13:看见自然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1986)是一位美国女画家,被列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 -她是世界女艺术家中画作拍卖价最高的人

2014年,一幅单朵花卉静物画以4440万美金成交,打破女艺术家作品的拍卖纪录。或许这个消息并不会让乔治亚·欧姬芙高兴得从坟墓里爬出来,因为她早在30多岁时就已经是售价最高的美国艺术家了,活了99岁的精彩人生,打破个拍卖记录算不上什么大惊小怪的意外。 《曼陀罗》是一种常见植物,城市道路两旁,乡村田野山林,随处都有。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全株有毒,能麻痹致死,却美丽地短暂绽放,娇嫩而脆弱,忙碌的人们总是从旁边匆匆走过,根本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既然如此,欧姬芙就把正在盛开、不会凋谢的它们带到你的面前,让你无法忽视。 一朵喇叭形状的白花,从几片绿叶中绽放出来,几乎占满一米多见方的画面,在强有力的脉络支撑下,柔软的花瓣整体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各具特色的蜜桃式W、深V造型,黄粉色的雌雄花蕊从花心深处探出头来,它们从孕育生命的地方来,绽放活力的向外开放,这种力量将循环往复地延续下去。 线条、明暗有规律的节奏起伏,相互配合,没有丝毫瑕疵。每一条轮廓都是清晰而精致的曲线,勾勒出明暗作用下巧妙过渡的色彩区域,通过光与色的饱和度转变,呈现各个元素的前后、深浅位置关系。弱化的阴影让花朵向外绽放时保持平面状态,不是进入观赏者空间的立体感,而是向内的引力,包裹观赏者的视线进入到它的内部。 欧姬芙说:"当你拿着一朵花用心观察,此刻它就是你的全世界。我想把这个世界给予他人。"她敏锐地捕捉到一朵小花带给自己的感受,并用具象的方式对花朵进行描述,从简约的表象中传达更深的抽象意义。而观赏者则是通过视觉去体会这样一幅绘画带来的感受,按自己的思路去理解画家的意图,这个过程不仅是观赏者与画家之间的交流,也是大自然生命个体之间无声的互动。当有观赏者提出自己从中体会到潜在的性意识,欧姬芙会说,那只是个体存在的想法,与创作者本人无关。 于是,我们在这幅静物画前驻足,感受它的存在,任由这一刻在它的世界里浮想联翩;并且在以后的某一刻因为突然想到它的美好,于是停下忙碌的脚步,低头看看路边的花草,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或许能带来几分愉悦舒畅。

【米说】22:债主夫妇 -昆丁·马西斯,(Quentin Massys,1466?-1530年),佛兰德画家,是安特卫普(Antwerp)流派的大师之一。

一幅绘画虽然是画家在自己所属的时代创作,然而它存在的意义、表现的内涵却往往由其他观赏者来决定,在漫长的时光变迁中做出见仁见智的评价。画家们交付作品时,想必也是等待甲方爸爸认可时的忐忑心情吧。 15世纪晚期,布鲁日的河道淤塞之后,安特卫普成为北海贸易的主要集散地,蜂拥而至的还有逃离宗教迫害的各界人士,他们为旧时的尼德兰含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的低地国家注入了文艺复兴思想,并逐渐形成重经济、轻宗教的繁荣商业圈,接地气的风俗艺术应运而生。擅长暗讽的画家马西斯(Quentin Matsys,1466-1530年)是安特卫普画派创始人,他的风俗画《债主夫妇》不仅有丰富的宗教道德劝诫信息,还展示了银行业务的原型。 这是一家经营贷款及货币兑换业务的小店,墙上的置物架整齐摆放着行业相关的账本、工具和其他杂物,右侧门外站着两个攀谈的商人,表明店铺开在人来人往的热闹街区。 主导画面的夫妇俩坐在柜台后面,身体向中间靠拢。按照从业鄙视链,普通大众对放贷、收税这类钱生钱行当没什么好感,最初只有被边缘化了的犹太人从事该项业务,但马西斯并未刻意丑化他们的长相。 桌子上堆放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钱币,老板神情专注而严肃,拿起天平掂量着手中的钱币,根据其产地、含金量、成色判断兑换价值。老板娘双手翻着插图中有圣母像的经书,眼睛却盯着旁边的钱币,心思根本不在精神修养上,她就是画家讽刺的对象。正如《圣经·路加福音》:"一仆不可侍二主。要么恶此喜彼,要么重此轻彼。故,人不可既信上帝又拜财神。" 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金银珠宝象征贪婪、欲望;水罐、水瓶象征纯洁无原罪的圣母;水晶念珠象征宗教信仰;天平象征最后的审判;苹果象征原罪,也代表终将化为尘土的肉身;熄灭的蜡烛象征人必有一死;木盒象征棺材。 镜子通常有虚荣的寓意,但此画桌子中间的凸面镜还要特殊些,除了反射出屋内另一侧的彩色窗户和楼宇建筑,还有一个在窗台旁凝神阅读的人。不难看出,这是画家借鉴了《阿诺芬尼夫妇像》的微观凸面镜,在作品中加入自画像,向百年前的本土艺术大师扬·凡艾克致敬的同时,也是自我张扬的炫技。然而有艺评人推测这是一个见财起意,准备下手行窃的小偷,也未可知。 古人云:"客不离货,财不露白。"

【米说】24:凯撒与上帝 -提香(Titian)(1488年(1490年- 1576),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 -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画、风景画及神话、宗教主题的历史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千多年前,犹太人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民众对税收该交给教会还是皇帝存在异议,犹太青年耶稣来到这里,反感他传播新教的人就拿税收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刁难他,耶稣回答:"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是罗马皇帝的统称,代表俗世统治者;上帝则指教会。从此,这句话成为解决皇权和教权经济纠纷的依据,但宣传宗教的艺术却很少选择这个主题。 提香的《纳税银》画在钱币收藏柜的一扇门上,赢得定制人费拉拉公爵阿方索一世的满心欢喜,让年轻画家喜获一位长期金主。 狭小的空间里,两个大胡子男人身体挨在一起,肢体的亲密程度强调了互动的高光时刻,他们四目相对,没有开口说话,所有意见都通过手中那枚钱币完成了传达。 左侧头上有光环的就是耶稣,深色的布景衬托出他白净的脸,面对不怀好意的刁难,仍保持优雅的姿态、温和的表情,不卑不亢,宽阔的肩膀、偏侧的头部使得身体占据了更多空间,化解了对方咄咄逼人的挤压,突显出他游刃有余的非凡智慧。 右侧的犹太人宗派领袖--法利赛祭司长,有一张皱巴巴的脸,肤色黝黑,相对于耶稣纤细的手指,他伸出的那只拿钱币的手,更符合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的特征,过于短缩的粗壮手臂显得底气不足,虽强打精神,向对方使出全部理直气壮的蛮力,却像碰到一团记忆棉被推了回去,有些站不稳底盘,快要被挤出画面。他的衣领上有提香的签名,面部也貌似画家,虽然长相显得比26岁的画家早衰了不少。正如罗马皇帝上岗后要在铸造钱币时留下自己的头像和名字,初来乍到的提香也要在自己征战的领域打下烙印。 话说当时费拉拉公爵领地的一部分在罗马神圣帝国境内,一部分在教皇国境内,常年受教皇国扩张的威胁,苦不堪言,这幅画反应了他反对宗教势力无止境掠夺土地的贪婪,但却无法阻止其汹汹来势,最终领地在孙子手上被教皇吞并。 古人云:"钱,味甘,大热,有毒。"。

【米说】20:沉痛千年 -瓦西里·韦列夏金(1842-1904)俄罗斯知名战争艺术家、画家,是俄罗斯最早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多采用现实主义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场景,导致他的不少画作从未得到展示。

人类世界从来充满了迷惑、恐惧、不安、失望、寂寞,于是人类发明了宗教,通过神话与禁忌的伦理,激发勇气与耐心,继续朝胜利的方向前进。所以,几乎每一种文化的开端都是从宗教开始,并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加强这种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巩固人类群体的意志。 《被罗马人钉上十字架》是一幅19世纪晚期的绘画,画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重现两千年前的历史情景,是寄托了怎样的意义呢? 黑压压的乌云笼罩之下,刑场就设在高耸的城墙外,按照长官的命令,三个犯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依次排开,头戴荆棘冠的耶稣在中间,凌乱垂落的头发挡住面孔,在身体重量的拉扯下,手臂延展到最长,血污向下流淌,几缕惨白的高光打在躯干上分外刺眼。然而,受刑者并不是视线关注的焦点。 广场上聚集的围观群众大多数没露正脸,只能通过不同样式的服装判断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携带五花八门的刀枪剑戟,还有各种各样的坐骑,或振臂叫好,或相互攀谈。 左下角披着白头巾的女人们,忧郁凝视,掩面哭泣,在悲痛中相互安慰,他们是受刑者的家人、信徒。此刻观赏者就在现场,站在耶稣的母亲、亲戚、徒弟、朋友身边,真切体会他们看着至亲生命消亡的绝望。所以,这幅画不在于宗教主题,或已经远去的别人的历史,而是调动观赏者思考自己的处境和态度,因为你是共同创造当下时代的芸芸众生之一,你对周围事件表现出的激进、漠视、怜悯也将在未来被别人围观。 此画是俄国画家瓦西里·韦列夏金(Vasily Vereshchagin,1842-1904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三联系列之一,他生活在战争不断的年代,曾坦言自己的创作初衷:"据我游历列国所见,至今人类还是极尽借口与手段互相残杀。群体杀戮称之为战争,个体杀害称之为处决。自相矛盾的武力崇拜无处不在。一方面,找出千万堂而皇之的借口杀死同伴;另一方面,为了糊口而杀人者也会被无情地消灭,即便是在信仰基督教宣扬爱与和平的西方国家,还美其名曰是借上帝的名义。目睹太多如此种种而挥之不去,遂成此系列。"

【米说】25:请君入瓮 -乔治·德·拉·图尔(法语:Georges de La Tour,1593年3月13日-1652年1月30日),法国巴洛克时代画家,生于法国洛林,以绘画烛光作为光源的晚景闻名,题材主要为宗教画和风俗画。

人类天生喜欢玩游戏,斗智斗勇其乐无穷。古人曾把人类一切活动都叫做"游戏",即使不那么极端,将这种泛指打个折,游戏也是人类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扑克作为一种赌博游戏工具,可追溯至千年之前,16世纪在欧洲广泛传播,就算教会严厉谴责、国王下禁令,也无法阻挡这种游戏的大流行。 卡拉瓦乔画派的追随者之一,拉·托尔(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年)是法国路易十三"王的画家",擅长明暗对比强烈的人造光场景塑造。《出千方块A/方块A的作弊者》借鉴前辈的主题创作,向观赏者展示了一场单纯与邪恶对决的游戏。 黄色是画面的主色调, 左、中两个玩家的衣服,桌布,侍女的头巾及酒瓶包装都是黄色,那是太阳的颜色,能带来愉悦的暖色,另外也是基督教艺术中叛徒犹大的常用色,为画面注入不安定的内涵。 右侧的少年稚气未脱,衣服有精致的金线刺绣,细心打理的卷发上戴装饰了高端时尚鸵鸟毛的帽子,这个涉世不深的富家子弟正面临初成人的三种诱惑:美色、美酒、赌博。显然他是先受美色吸引来到赌场,小赌一会儿发现自己手气不错,喝下两杯美酒更是热情高涨加大赌注,到最后一定是血本无归。 中间的女玩家,开阔的领口袒露大片白花花的肌肤,成套的珍珠首饰尺寸大得夸张,不像天然珍珠。当时服装裁剪的条纹越多越时髦,但她的袖子还是过于浮夸了些,手中扑克露出白板背面,非常方便用划痕或污渍在上面做记号。当时巴黎有几百家妓院,她作为其中某家的"职员",任务就是色诱猎物,带回窝点与同伴合力围剿。今天运气不错,逮到一只稚嫩肥羊,她不怀好意的诡异眼神示意侍女采取行动,侍女借斟酒的机会偷看了少年的底牌,正为同伙提供全局信息。 左侧的老千虽然尽力在服饰发型上扮嫩,但额上的抬头纹、狡诈的眼神,都表明他是混迹多年的老江湖。他扭转身体,用手肘挡住自己面前的金币,不让旁人知道自己的筹码,这是赌场老千的惯用手法。其他人手里都是4张牌,而他右手握着三张方块,左手正从后腰抽出一张方块A。 从符号学理解,方块代表钱色交换的皮肉生意,黑桃则是厄运。这场扑克游戏的规则与梭哈类似,就算少年手中是黑桃同花,也会因为没有黑桃A输掉赌局,面前的大堆金币即将离他而去,还要欠一屁股高利贷也未可知。 话说拉·托尔很多交付的作品都毁于战乱,但并不影响他退休后带着丰厚的报酬回乡搞资本运营,还时常卷入暴力讨债的丑闻。他的名气因画风过时而沉寂了几百年,但所描绘的尔虞我诈总会有人翻出来另做诠释,毕竟游戏的世界里从来不缺新玩家。 古人云:"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

【米说】36:美人嫉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年),法国学院派画家。

人类文明最早的神话都口述传播,每一个讲述者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添油加醋,所以民间故事千变万化,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西方主流神话起源于活跃在地中海周边的希腊城邦,后来纳入征服者罗马帝国的信仰体系,几千年来以行吟诗、戏剧、绘画、影视为载体,演绎各种版本。 这幅大胆描绘有幽怨情绪的成熟女性的绘画,是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年)晚年的创作。为了给保守的公众舆论一颗古典艺术美的定心丸,画家将其命名为《淮德拉》,借继母与继子之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神话故事,为作品增添文化内涵,同时也呼吁色眯眯的观赏者端正心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应景的悲剧角色塑造上。 根据希腊神话,雅典国王忒修斯的儿子希波吕托斯,因一心崇拜贞洁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得罪了把爱与美当做礼物送给人类的维纳斯。在女神的整蛊下,忒修斯的妻子淮德拉向继子示爱,却被一口回绝。淮德拉恼羞成怒,怕丈夫得知此事,就恶人先告状,诬告继子对她强奸未遂。忒修斯听闻后勃然大怒,用诅咒召唤海怪,惊吓给儿子拉车的马,致其坠下马车,拖行途中全身撕裂而亡。淮德拉惧怕日后真相浮出水面,自己会死得更难看,就自杀了。 故事取材来自希腊神话,但画面的室内装潢及饰物明显受19世纪兴起的东方主义影响。此"东方"是阿拉伯文化的泛称,包括曾被阿拉伯征服的埃及,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非亚地区。墙和柱子有密集重复的几何图形花纹,床榻有彩色和金色花纹及细密的精致镂空,地上铺着野性十足的一大张雄狮皮,是对东方帝王与英雄的强调,作为柔美女主的衬托。 淮德拉呈现符合欧洲审美特征的丰腴体态,薄纱掩盖的身体凹凸有致,她的慵懒幽怨是西方人对东方后宫女眷的定式化想象。两个侍女,肤色较深,黑发长辫,颇具劳动人民的气质,睡着的女仆形象借鉴了15世纪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卡在《耶稣复活》里的自画像造型,作为西方艺术几百年的传承。我等非西方观赏者也不好上纲上线,评说主仆肤色差异是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在作祟。 淮德拉死于对继子求而不得的嫉恨之心,与米说第30期《嫉妒》提到的女主美狄亚也颇有渊源。当初美狄亚杀子后投奔的雅典国王是忒休斯的父亲,她为求自保欲毒杀继子忒休斯失败,再次被流放,帮助父亲从篡位的弟弟手中夺回王位,得到父亲谅解后返回故乡。 古人云: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米说】49:战马 -伊丽莎白·萨瑟登·汤普森,巴特勒爵士夫人(Elizabeth Southerden Thompson, Lady Butler,1846年11月3日 - 1933年10月2日),英国少有的著名女历史绘画画家。作品多以战争为主题。她的丈夫是陆军中将威廉·巴特勒爵士(Sir William Butler)。她最著名的作品包括The Roll Call(为维多利亚女王所收藏)、The Defence of Rorke's Drift、Scotland Forever。伊丽莎白在自传中写道:"我作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战争中的荣誉,而是为了描绘战争中的感伤悲沧与慷慨激昂。"

人类驯养马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希腊神话中有飞马珀伽索斯,是美杜莎临死时从她脖颈喷溅的鲜血中诞生,它浑身雪白,展翅高飞,马蹄蹬踏处就会有泉水涌出,几乎所有名马都号称是它的后代,包括亚历山大大帝的坐骑比塞弗勒斯。 然而,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只有一个,能跟随主人青史留名有所善终的战马也屈指可数,更多奔赴战场的芸芸众马只是苦役杂工,或行动的果腹储备。 1882年英国军队镇压了埃及民族解放革命运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开罗的官僚地主以及部分埃及军官的叛变,英军实现对埃及的彻底占领及全面殖民化,随后推行单一物种种植,埃及,这个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沦为英国,比小日本还小的弹丸之岛的棉花基地。 《负重英雄,行动中的皇家火炮马队》虽是不正义的胜利者视角,却也有符合普世道德观的怜悯态度。 走近观赏者的马队由六匹马组成,它们拉着火炮队的重型装备,却突然迈不动腿了。中间一个队友翻倒在地,庞大身躯扬起周围的黄土,旁边和后排的小伙伴受到惊吓向它望去,本来就行动缓慢的队伍立刻被头缠绷带的士兵叫停。前排右马的蹄子深陷地里,左前蹄有流血的伤口,一条后蹄软软地抬起来,像是瘸了用不上力,过度劳累体力透支,口水鼻涕一股脑涌了出来,它也快要晕倒了。 领头马作为全队的核心保持着端正挺立的站姿,却向观赏者投来忧郁的眼神,几乎在发出求救信号。观赏者这时会发现,它们六个都是如此,眼神里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决、满怀征服欲的奋进,而是身在苦海祈求救援的楚楚可怜,并且,放眼望向这片黄土飞扬的大地,到处都是同样的情景。在很多表现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中,马是陪衬人的道具,但此时它们是主角,是人作孽的战争受害者。人要争夺的资源和输赢,与马何干? 创作者巴特勒夫人(Elizabeth, LadyButler,1846-1933年)是英国军官太太,擅长塑造冲锋陷阵的悲怆集体英雄,是极少在历史主题赫赫有名的女画家。这幅画在皇家学院展出时很受欢迎,却并未出售,因为她认为这个主题太悲惨了。 1841年英军进犯我国广州时,虎门守将陈连升与众将士全部殉国,他的战马被英军俘获,飞蹄踢敌,怒目扬鬓以抵抗,后来转运至香港绝食而亡。民众在沙角炮台塑像纪念,称之节马。 当然,我等而今最重要的马,是绿码。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米说】38:美人关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德语: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1472年-1553年)是德国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他的儿子小卢卡斯·克拉纳赫也是杰出的画家。

从物种发展的历史来看,雄性天生受雌性的吸引,但是人类发明的宗教却要逆天而行,将女性的诱惑力视为威胁,甚至感到恐惧。《菲莉丝与亚里士多德》就是十三世纪传道士们杜撰的女性诱惑战胜男性智力的讽刺寓言,以便浅显易懂地教化信众提高警惕。 故事讲的是亚里士多德教导徒弟亚历山大大帝不要过度沉迷于与王后的床笫之欢,应专注于钻研哲学,亚历山大便遵从了老师的教诲。王后菲利斯得知后很是气恼,决定修理一下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头,于是施展她的性感魅力勾引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刚开始是拒绝的,但也抵挡不住风姿绰约的菲利斯的百般撩拨,没过多久就春心荡漾起来。菲利斯眼见亚里士多德已然把持不住,便提出在她献身前,要老哲学家在地上爬行让她骑马马玩,以表达拜服于她石榴裙下的诚意,亦可视作暖场热身活动。亚里士多德当即答应,岂料菲利斯预先让亚历山大藏于门后,全程见证了老师的尴尬时刻,被抓现行的亚里士多德自嘲式辩白道:我这样也是现身说法,像我这样的老房子着火了都骚得没脸没皮,更何况你这样的热血青年呢。机智地化解了危机。 此类讽刺寓言因其直白又通俗易懂,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反古板说教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收效,因为人类同样具有动物天性,即便智者也不例外。北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1553年),是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画家,也是新教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的密友,他的宗教题材画总是不断探索用艺术的方式传播新教思想。作品采用灵动的蜿蜒线条,通过成双成对的人物、动物表达他反对宗教禁欲的人文思想。 画面将观赏者带到山林间,老哲学家匍匐在地,菲利斯以胜利者姿态侧坐骑行,驾驭着她的性奴,一只手拽着他的白胡子,人肉马马顺从地侧转老脸仰视主人,除了颇具内涵的情色意味,更多倒是呈现出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天性的姿态,充满乐趣。浓密的树丛将写实的山林景致、城堡教堂、村落农田,与传说中的名人轶事隔开,现实与臆想相映成趣。

【米说】52:俄耳甫斯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英国新古典主义与前拉斐尔派画家。以其用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

俄耳甫斯是希腊神话的传奇英雄之一,父亲是色雷斯国王,母亲是主管辩论和诗歌缪斯女神,也是他的启蒙老师,主掌音乐的太阳神阿波罗舅舅又锦上添花的赠与了他豪华里拉琴。在如此的优选基因、精英教育和顶级装备下,俄耳甫斯毫无悬念的成长为出类拔萃音乐奇才,歌声和音乐能令鸟兽动容,必要时还能驱魔降妖。 俄耳甫斯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加入了忒萨利亚王子伊阿宋组建的冒险之旅,登上了阿尔戈号舰船,凭借自己的卓越才能,用音乐声催眠巨龙,辅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返航时途经海妖塞壬出没之海域,在全船上下都快被塞壬淫邪的靡靡之音摧毁心智的危急时刻,他及时弹奏出曲风高亢的正义之歌,将大家从迷醉的悬崖拉拽回来,化险为夷。 拥有了丰富冒险经历后的俄耳甫斯转而向往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认识并爱上了阿波罗的女儿,美丽的水泽仙女欧律狄刻,二人深陷爱河并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欧律狄刻时常在俄耳甫斯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这对神仙眷侣就这样琴瑟相合的过着世人艳羡的生活。可惜天妒红颜,有一天欧律狄刻在草坪上曼妙起舞时被毒蛇咬死,俄耳甫斯无法接受爱人突如其来的离世,悲痛万分,愿意付出一切来挽回妻子的生命,于是冒险闯入冥府,用凄婉的歌曲表述出对欧律狄刻的爱恋。冥王哈迪斯答应给他们一次重聚的机会,让他带欧律狄刻返回人间,条件是离开冥府地界前严禁回头,就在俄耳甫斯看见洞口阳光的一瞬间,他兴奋的忘记了承诺,扭头望去,顿时欧律狄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次俄耳甫斯永远的失去了爱妻。 陷入深深自责的俄耳甫斯从此一蹶不振,音乐对他而言不再是欢乐之源,他一再吟唱的唯有幽怨哀伤,对其他女人一律不理不睬,就像祥林嫂不断重复的阿毛故事,久而久之也遭人厌弃。在一次色雷斯的酒神节中,俄耳甫斯被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疯狂女信徒当做公牛群殴致死,尸体被撕成碎片四散各处。俄耳甫斯的头颅与里拉琴被漫起的潮水汇聚到了一起,如冥冥之中水泽仙女欧律狄刻护佑着音乐之魂继续弹唱着忧郁的小曲,沿着赫布鲁斯河一直飘向地中海的莱斯博斯岛,传说缪斯女神后来将尸体碎片收集齐整后将其埋葬,里拉琴则化作了夜空中的天琴座,俄耳甫斯终于在冥府与欧律狄刻再续前缘。 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沃特豪斯用唯美的方式描绘出这貌似浪漫实则诡异的画面,俄耳甫斯漂浮弹唱的头和琴被两个林中仙女发现的时刻。俄耳甫斯头颅旁边的白色睡莲象征触之不及的爱情,里拉琴又称作诗琴,象征美丽的爱情,能发出感天动地的天籁之声的俄耳甫斯头颅象征音乐的创造力和灵魂,从而传达出艺术永恒的主题。整个画面的构图也颇似一把里拉琴,作为画家传播个人思想的乐章。 正所谓:自古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 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

【米说】44:雷神

北欧生活环境恶劣,人类要异常艰辛地与自然抗争才能生存,所以神话庄严而悲壮。象征善势力的诸神和恶势力巨人的斗争成为主线索,巨人生出诸神,同时也是诸神最大的敌人,巨人象征自然力量,故而诸神的黄昏是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善恶大决战,也象征自然征服一切的不可逆之大势。除了善恶两大势力,还有另外两大半神族群--美丽而懂法术的精灵和博学而鬼斧神工的侏儒,他们主要为诸神服务。 《雷神索尔大战巨人》的创作时间正值瑞典民族自由运动时期,运动积极分子之一瑞典皇家美院的教授温格(MartenEskil Winge,1825-1896年)通过描绘雷神托尔挥舞着雷锤打得巨人们人仰马翻的战斗场面,借神话来颂扬民主自由、开展启蒙运动、消灭愚昧无知。 北欧战神-雷神托尔是神王奥丁与巨人娇德的儿子,他强壮、果断、无所畏惧、性格质朴,是深受劳动人民喜爱的英雄。从托尔的出身可以看出,诸神与巨人族原本没有深仇大恨,因神王奥丁与巨人在一次聚餐时醉酒攀比,撒野失控后结下梁子,从此双方开始死掐。 雷神托尔手中有三件法宝,雷锤、铁手套、增力腰带,他乘坐两头羊拉的战车;雷锤的重量只有彪悍的托尔能使用,能粉碎大山,挥舞击打时有电闪雷鸣,扔出去后还能像回旋镖一般返回;铁手套有点类似充电宝,戴上后挥舞雷锤永不疲惫;增力腰带则有发电机的功效,让雷神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神力;拉车的山羊可以杀了烹饪食用,只要留存皮毛和完整的骨头,第二天便能复活继续充当交通工具。 到了二十世纪,托尔腰带上的那个古老太阳轮符咒,成为纳粹标记,引发负面敏感关注,画面被解读为右翼极端主义的种族歧视以及对外来移民的仇外、排外象征而大受诟病,曾一度不再公开展出。 中国神话里的雷神也喜欢砸东西,他与电神好心好意替混沌砸七窍,却砸死了混沌,无意中开创了宇宙。 庄子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米说】42:美人囚 -伊芙琳·德·摩根(Evelyn De Morgan,1855-1919)是一位英国女画家,她的作品受到拉斐尔运动前风格的影响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兴起妇女解放运动,有识之士组建团体,围绕女性在接受教育、获取工作机会以及提升已婚妇女法律地位等权益上举办宣传活动,伊芙琳(Evelyn De Morgan, 1855-1919年)就是参与者之一。她创作的《金丝笼》是一男一女的个体相处,也是男性与女性群体关系的概括。 画面左侧,一位穿着华丽金袍的女子站立窗前,满心羡慕地望着天空中一只舒展双翼飞翔的小鸟,她抬起双手几乎是在模仿鸟儿的翅膀,表达出内心向往自由的强烈渴望。外面路过的一行人,是四海为家的吉普赛人,在音乐的伴奏下,沐浴着湖光山色,在原野里载歌载舞、洋溢着无拘无束的欢快气氛。他们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她脑海中的臆想呢?狭隘的父权限制、男权社会中的封建传统观念笼罩下,她被关在家中足不出户,那些带刺的红玫瑰-美其名曰爱情,就是配发给她的铁窗,寄托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正如室内那只金丝雀,置身精心编织的鸟笼,活动半径严重受限,绝无在外面的天空中翱翔的机会,也被拒于所有的权力和权威之外。地上散落着经书和扯断线的珍珠项链,说明连掀开窗帘望向窗外也是经历了一场相当激烈的抗争才获取到的片刻自由。 坐着右边椅子上的男人表情阴郁,怒气未消,书架上整齐陈列着的几乎蒙尘的书籍有:诗歌、音乐、艺术、死亡、医学及注释,可见女子除了被限制人身自由,还被严格排斥在知识殿堂之外。历经几千年父权至上的洗脑教育,女性渴望获取知识甚至写作就等同于侵犯男性特权,绝对不可饶恕,整个群体沦为不折不扣性别上的弱势者,如今她们逐渐觉醒了。 伊芙琳幸运地出生在英国一个思想开放的中上层阶级的家庭,在母亲的引导下,从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同她哥哥一样平等的追求知识的自由,广泛涉猎家中藏书,包括语言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她痴迷于绘画,先后被皇家艺术学院和斯莱德艺术学院录取,走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风格,描绘宗教、神话和寓言题材,创作了大量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包括突出表现女性思想解放题材。虽然她所处的社会阶层将通过工作谋生的行为视为耻辱,但她却鄙视这种观点,在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靠绘画这项专业技能养家,并为丈夫不见起色的事业提供经济支持,直到20年后丈夫小有所成才经济自由,无需为赚钱而画了。 古人云:自立者人恒立之,自助者天助之!

【米说】32:色戒 -威廉·戴思(William Dyce , 1806-1864)是一位杰出的苏格兰艺术家,在英国形成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诗人但丁在《神曲》里提到地狱里一对情侣,他们因色欲之罪受刑,被暴风卷来卷去,因为一但陷入淫欲的人常会内心躁动,遭受撩拨之苦时骚痒难耐,魂不守舍,难以自拔。 《弗兰西丝卡与保罗》是中世纪就广为流传的爱情悲剧,是启发文学、绘画、音乐创作的热门题材。讲述意大利贵族少女弗兰西丝卡作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许配给邻邦容貌丑陋、身体残疾的太子乔凡尼,但相亲和迎亲都是俊美三弟保罗代替太子上阵,就此埋下悲剧的种子。花容月貌的少男少女一来二往陷入爱河,然而东窗事发,叔嫂身份的不伦恋曝光,双双被乔凡尼杀死。 19世纪的英国皇家美院创始人之一戴斯(William Dyce,1806-1864年),以新古典方式描绘弗兰西丝卡与保罗的幽会。傍晚时分,天空中孤星伴月,那颗星是金星,是鼓励天下人尽享情爱风流的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然而旁边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是守护贞洁的女神,她们在天上闪烁,照亮人间的道德擂台。 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坐在城堡露台上一起读书,读到亚瑟王的骑士兰斯洛特和王后桂妮维亚偷情之事,便按捺不住心中波澜,少年转身搂抱嫂嫂,欲送上热吻。戴婚戒的女人稍微侧转脸庞却并无反感,姿态放松,没有丝毫退避之意。 右边墙根处靠着一把鲁特琴,承载着抒发情爱的诗与歌,为此刻助兴,好一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然而,左下角出现一只手用力抓住护栏,让人听到骨节咔咔作响的低吼,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爱情桥段秒变凶案现场,留给观赏者有浪漫、有寓意、有暗示、有悬疑的无限想象。

【米说】30:嫉妒 -安塞尔姆·费尔巴赫(Anselm Feuerbach)是德国画家(1829-1880年)

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里,美狄亚经历丈夫背叛的锥心疼痛,通过一段自白表达了当时女性的角色禁锢和悲哀:"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是最不幸的。少女时,我们憧憬能遇见称心的夫君,结婚后希望能与爱人长相厮守。我们总是把珍贵的爱情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从不理会即将降临的灾难和困苦。" 根据希腊神话,忒萨利亚王子伊阿宋,为了夺回被叔叔篡夺的王位,带领众英雄登上阿尔戈号远航探险,去寻找传说中的金羊毛。他们来到科尔喀斯,却无法靠近守护金羊毛的火龙。爱上伊阿宋的科尔喀斯公主美狄亚背叛了父亲,施魔法帮助情郎取得金羊毛,私奔路上手刃追杀他们的兄弟,回到夫家又用"死而复生"的计谋杀死想返老还童的篡位叔叔,保送伊阿宋登上王位。 然而,多年后伊阿宋移情别恋,要娶邻邦柯林斯公主,并下令驱逐美狄亚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美狄亚因妒生恨,毒杀新娘一家,为避免儿子被追杀受辱,亲手掐死两个儿子,葬于天后赫拉(司掌婚姻、生育、妇女)庇佑的神庙地里,出逃后改嫁答应庇护她的雅典国王。 事出必有因,所以德国画家费尔巴赫(Anselm Feuerbach,1829-1880年)未将美狄亚塑造成弃夫杀子的冷血女魔头形象,而是以新古典主义的风格描绘出她杀子和逃走前内心纠结的场景。美狄亚几乎是完美的慈母形象,低头看着怀里待哺的幼子,另一只手轻轻搂着长子靠近自己的胸口,他们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的表情仍保持平静,而一旁掩面哭泣的老仆才是她内心翻江倒海的真实写照。想当初她叛国弑亲,登上英雄云集的阿尔戈号,跟随情郎跨越重洋来到这个异乡小岛,此时健壮的水手推船下水却是为了驱逐他们孤儿寡母。黄昏的天空上涌现出一片火烧云,海浪猛烈拍打岸边悬崖,发出死亡将至的不详预兆。 在但丁的《神曲》中,嫉妒若归类在地狱里,是不得超生的重罪,所受的刑罚是眼帘被铁丝紧缝,如盲人般分不清白天黑夜,再也看不到一切世间的美好;若划归到炼狱中受刑的就属于还有希望获得救赎的轻罪,会像马一样戴上马嚼子,被马鞭抽打。看来画中镶嵌在沙滩里的马头骷髅,是费尔巴哈有意从轻发落美狄亚,也是提醒嫉妒之人,保持理性,将嫉妒之心转化为奋勇向前的力量。至于渣男伊阿宋,风水有轮回,最终他死在腐烂的阿尔戈号断裂的桅杆之下,应是来自命运女神的嘲讽吧。 古人云: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米说】51:忒休斯 -提齐安诺·维伽略(1490年-1576年8月27日),又译提香·韦切利奥,常被称呼为提香(Titian),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他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有"金色的提香"之称。

古希腊是一种文明而非国家,爱琴海周边几百个城邦、小国只要说希腊语、信仰希腊诸神,就被认为是希腊的一部分,它只短暂存在、瞬间辉煌过,却影响深远。希腊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体系,诸神、英雄、怪兽渗入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文学、医学、娱乐、探险、战争、邦交无孔不入,就连后起之秀罗马也要在征服希腊后毕恭毕敬、俯首自认-为希腊文化的被征服者。 希腊城邦有很多互相认可的故事,比如德尔菲有最灵验的阿波罗神殿,塞浦路斯是维纳斯的诞生地,斯巴达王后海伦是神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庇护的明星城邦雅典也有自己的英雄故事。据传,忒修斯在母亲娘家的小岛长大,成年才得知父亲是雅典的国王,认亲后担负起王子的职责,开启了建功立业的冒险征途。 当时雅典为了避战,每年要向克里特岛交付七对童男童女,作为克里特王室被迫秘密圈养在迷宫里的牛头怪弥诺陶洛斯的食物。新到任的王子忒修斯立志除妖,自告奋勇作为贡品一员前往。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爱上忒修斯,用线球作记号,助他杀了牛头怪之后逃离迷宫,并一起私奔回雅典。途中忒修斯得到神谕托梦,说公主的爱情另有归属,他心灰意冷的不告而别,将公主遗弃荒岛。 《酒神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就是提香对此故事的后续描述。公主一觉醒来发现情郎的船已快要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正准备撕心裂肺痛哭一场,突然听到锣鼓喧天的游行大队,领头的豹子拉车让她吓了一跳,转身要逃。乘车的酒神头戴葡萄藤,对公主一见钟情,目光忘我追逐心上人,立即飞身向她靠近,哪顾得双脚悬浮,姿态踉跄。 此画使用大量纯色,群青色的天空闪烁北冕星座,那是酒神为凡间爱人加冕作永恒星辰的纪念,云层缝隙中透出橙黄的朝霞,蓝绿的水面,褐黄的土地,形成强烈而厚重的视感冲击,正如盐野七生所说,威尼斯画家用色总有水面波光粼粼的感觉。 酒神一众刚从印度巡游回来,狂欢还在继续,小神费恩拖着一颗牛头,半人半兽的萨提尔举起牛腿,关于派对癫狂时刻的手撕活牛节目,下一期俄耳甫斯还会提到。长着羊角的农牧神发型狂野,表情凶神恶煞,抓着盘绕的几条蛇,一看就是个狠角色,他的姿态借鉴了刚出土不久的梵蒂冈镇馆之宝-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两个疯酒女拍打着异国乐器锵锵呲和铃鼓,森林之神西勒诺斯已经喝得不省人事,肚皮耷拉身体瘫软,要旁人搀扶才能继续骑驴跟随。 提香很少花心思勾勒细节,但此画前景有精致的花草,山柑花和鸢尾花是很有趣的组合,一个是无法无天的娱乐活动,另一个象征三位一体有浓厚的基督教寓意。或许因为定制人费拉拉公爵,原计划向提香的师父贝利尼定制宫廷装饰画,结果师父没了,后来又找拉斐尔,也早夭了,米开朗基罗没时间接订单,最后落到年轻画家提香手里,那就要铆足劲刻画人物、动物、风景、静物,和前辈们全方位较劲以证明实力。挡在队伍前面的那只小狗是公爵的宠物,豹子也是公爵动物园饲养的,来此客串显摆式出镜。左侧铜水罐留下了画家的签名。 也不知道忒修斯的船换过零件没,但心神不定的他是真忘了将黑色船帆换成白色,日夜翘盼他回家的父王远远望着回航的黑帆,以为独生子命丧黄泉就跳崖溺亡了。忒修斯继承了雅典王位,此后这片海就依照老国王名字(埃勾斯Aegeus)称为"爱琴海"。 古人云:多情反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

【米说】32:色戒 -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 , 1823-1889) , 法国学院派画家

同样的题材,其他艺术家选择的切入点不一样,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画面。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年),就直接展现CSI视角的凶案现场。凶手持血剑已退至右边门帘阴影处,准备离场,占据舞台中心的遇害人摆出巴洛克风格的"死了都要爱"缠绵造型,从左上角进入室内的冷光,打在他们惨白的脖颈和脸上,男主一只手捂住伤口,一只手仍搂着心上人,女主一脸岁月静好的满足,安然入梦。 古人云: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米说】17:作用大挪移 -伦勃朗(1606-1669)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基督教早期的发展,是通过少数懂得希伯来语《圣经》的神职人员,向广大的劳动人民口述传播,队伍才逐渐壮大。虽然经书后来有了多种译本,但更多的信众仍然目不识丁。连环画形式的宣传比文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教义,所以宗教艺术也就随着基督教的大流行扩散开来。 《伯沙撒王的盛宴》是伦勃朗(Rembrandt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的作品,描绘新巴比伦末代国王伯沙撒不敬神的悲剧下场,他将父辈从耶路撒冷神殿抢来的圣器当做宫廷宴会的餐盘酒具,饮宴正酣时突然出现一只手在墙上写字,预示国王即将毙命,王国倾覆在即。 此画具有典型的巴洛克特征。其实艺术风格刚开始并没有明确分类,后来为了方便识别艺术品在特定时期、地区集中表现出的特色,才有了古典-巴洛克-新古典-浪漫-印象之分。反宗教改革时期,坚守传统的天主教为了抗衡野蛮生长的新教运动,定制大量气势恢弘,动感十足,神态夸张,色彩饱满的主题艺术来吸引关注,巴洛克就此成型。 明暗对比强烈:在暗黑的室内空间,一只手从浓雾中突然显现,手指在墙上写下神谕,周围光雾散漫开来,字符区域如小太阳,成为照亮整个房间的光源。字母上粗糙的颜料纹理,让人不禁想这是画家用手指直接涂抹的结果。 动作、表情夸张:众人都被突如其来的神迹吓掉了下巴,两眼圆瞪。受惊的国王起身转头瞬间,身体重心不稳,撞翻了圣杯,那正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祭祀酒杯。巴比伦人崇拜太阳和月亮,国王佩戴的太阳胸针、月亮耳环强调了他的"异教徒"身份,衣服主色是石青,披肩是铅铬黄,这些非常昂贵的颜料突出了国王的尊贵地位。 大斜线构图,色差强烈的对比色:根据色彩的视感作用,红色向外冲击,蓝色向内收敛,右侧身体后仰女人的红衣,与国王的蓝袍配合,增加了空间的容量。而女人倾倒的方向是冲着观赏者所在位置来的,是画家有意怂恿观赏者伸手去搀扶她。 这种与观赏者的互动并非偶然,餐桌尽头的角落里,有一个幽灵般的吹笛人,像操纵画面的魔法师,他直视你的目光,知道你的存在,你也就此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这幅画取材来自圣经故事,但已淡化了传教工具的作用,它没有入驻访客众多的教堂,而是挂在达官贵人家里,成为少有人注意的装饰品,在炫耀屋主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顺便提醒要保持信仰正确,直到三百多年后纳入国家美术馆,才迎来公众欣赏的赞叹。

【米说】21:牛头马嘴 -西班牙裔墨西哥女画家雷米蒂欧斯·巴罗

女画家雷米蒂欧斯·巴罗的父亲是个工程师,从小引导她对科学与冒险的兴趣,但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很早就送她进入女修院接受传统素质教育。最终她挣脱了宗教的束缚,成长为一个披荆斩棘寻求解放的叛逆者,走上放飞自我的艺术道路。 《素食吸血鬼》是一幅既轻松热闹又寂寥冷清,既有新鲜创意又有复古传统,构图简单却伏笔众多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画面中围墙将前景的舞台与外界隔开,形成一个独立空间。圆形建筑镂空的拱顶让人联想到万神殿,有围栏的天井顶部露出夜晚天空的一角,没有星月,却似极光,将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放到了更广阔的环境。三个吸血鬼围着一张小圆桌,他们尖嘴猴腮,手指枯槁,形体瘦削,大眼圆瞪,如中世纪哥特艺术中的外星人,各自专注地通过一条细长的吸管享用美食,还牵着鸡模狗样的宠物。衣服如烈焰向外扩张照亮周围,帽子上插着一对向上伸展的翅膀,如信使之神赫尔墨斯的飞帽,迸发出天马行空的思绪。 分装在盘子里的西瓜、玫瑰、番茄整齐排开,如西班牙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冥想静物画,食材红彤彤的色彩,不禁联想到博斯《人间乐园》里的水果,被人类采用花式手段贪婪索取,成为各种欲望的象征。神殿建筑、哥特式造型、有强烈基督教暗示的数字三重复出现,都带有深厚的宗教意味,但标题中离经叛道的"吸血鬼"定位,将主题拉扯到了严肃的宗教信仰的另一边。 话说巴罗的好友卡林顿,是一个从英国来墨西哥的叛逆超现实主义女画家,最爱俗称"墨西哥吸血鬼"的流行鸡尾酒,用烈酒Tequila配无酒精的Sangrita。番茄汁是Sangrita的主要原料之一,如果只喝这无酒精的伴酒汁,那不就是素食了嘛。另外,与她们同时期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生前最爱的水果,以及最后一幅绘画就是西瓜,这里有她一席吗?或者是巴罗更亲近的匈牙利裔摄影师凯蒂·霍纳?观赏者还是抛开常规的理解方式,不要纠结符号学,逻辑章法,尽情跟随巴罗以好友聚会的主题线索,顺着她魔法画笔编织的讲述,看着志同道合的两三个闺蜜老铁相伴,在与外界隔离的隐私异空间里,秉烛畅谈,举杯痛饮,何其快哉。 如此,是否唤起了你似曾相识的经历,并报以会心一笑。

【米说】43:特洛伊/《普里阿摩斯请求阿喀琉斯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

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因不满主将分配的战利品,愤而罢工。他的好基友为了不让希腊联军继续遭受重大损失,穿上他的铠甲,骑上他的骏马,打着他的名号参战以威慑敌军,不料死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之手。 亲密挚友的死讯传来,阿喀琉斯悲愤至极,重返战场疯狂报复,杀死赫克托耳还不解恨,将其尸体捆于马车后沿特洛伊城墙外拖行以示羞辱。特洛伊国王为了取回儿子遗体,在信使之神赫尔墨斯的协助下,深夜悄悄潜入阿喀琉斯的营帐,放下国王的身段,卑微的以一个普通老父亲的身份苦苦哀求。 俄国画家伊凡诺夫(Alexander Ivanov, 1806-1858年)11岁进入帝国艺术学院,18岁创作此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普里阿摩斯请求阿喀琉斯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赢得学院最高荣誉的金奖。作品一方面回归人性,表现战争中少有的同情和怜悯;另一方面将诸神对战争事态的影响力,转化为难以避免的上层压力元素。 前景地上是信使的手杖,营帐外是老国王的座驾和带来的赎金。画面中央,白发银须的国王拉着阿喀琉斯的手臂下跪,请他换位思考,如果是他的国家遭到外敌入侵,风烛残年的父亲失去他这个勇士儿子会作何感受。脱下铠甲的阿喀琉斯身体有些躲闪抗拒,但表情却是悲伤而柔和的。他另一只手肘旁放着好友的骨灰罐,祭坛最高处是神王宙斯雕像,此前神王和诸神已吩咐他归还尸体,神鹰回望神王,示意自己会无条件执行命令,身而为人的阿喀琉斯却还纠结于个人情感。 左侧见证此刻的两个人,代表了打酱油的观赏者,他们也在琢磨当事人的态度,对待个人情感是宽容还是报复,对待命运安排是服从还是反抗。 最终,为了特洛伊战争而生的阿喀琉斯同意老国王带儿子尸体回去安葬,并承诺葬礼期间暂停进攻。不过,随后太阳神阿波罗借老国王另一个儿子帕里斯之手,射中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收了他的性命。特洛伊破城之时,阿喀琉斯的儿子疯狂报复劫掠城市,并亲手斩杀老国王。宽容的故事竟如此短暂。 话说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里的名伶演说了一段特洛伊沦陷,王后目睹国王被凶残屠杀,顿时陷入几乎癫狂的凄惨情形,哈姆雷特王子对此大加赞赏,因为在他心目中女人并不具备完全的个性,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她们只能以母亲、妻子、女儿、姐妹的身份活着,丧夫的女人就该惨不忍睹,这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如此态度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古人云: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米说】33:懒惰

欧洲的文艺复兴精神始于意大利,带着社会上层的富贵气息、宫廷奢华逐渐向中产阶级扩散;然而欧陆北部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则是走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路线,尊号"农民画家"的老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the Elder, 1525-1569年)就是开创风俗绘画艺术的先锋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是百姓日常生活,结合文盲大众耳熟能详的谚语,用简单轻松、诙谐调侃的喜剧形式传达有深刻寓意的道德教化内容。 《安乐乡》是尼德兰民间传说中衣食无忧的人间伊甸园,就像中国的桃花源,或者希腊的阿卡迪亚。接地气的老勃深知民以食为天,但将只管吃饱肚子不做正事的懒惰-视为自废武功的危害。 画面描绘的是海岛一角,树上有一个旋转餐桌不停投喂食物和饮料,三个人仰叉叉地躺在树下,他们只需张嘴就行了。右侧穿红衣的是学者,毛皮大氅垫身下,笔墨挂腰间,书本放一旁,笔记当枕头,他再也用不着写下任何文字,或许是他脑袋里根本没有任何想法了。有一只自带小刀的破顶鸡蛋蹒跚着向他走来,空蛋壳象征着精神上的不孕不育。 中间的白衣农夫双手瘫软,侧卧在农具--打谷物脱粒用的链枷上。左侧的骑士"丢盔卸甲",武器闲置脚边,他的侍从穿上一部分盔甲,趴在棚屋里仰望屋顶,等着馅饼掉落到嘴里。小岛上还有自带切肉刀的烤乳猪,把头放在盘子里的烧鹅,连围栏都是香肠做的。 右上角出现一个倒挂的人,他手里拿着勺子,刚挖通麦片粥堆积的大山来到这里,造型好像从菊花部位蹦出来的污秽之物。简而言之,学者不思考,农民不耕地,骑士不练兵,传说中的安乐乡就是将人变成坐吃等死的废物。 话说西班牙从14世纪开始通过联姻逐步吞并低地国家,到16世纪中期加速对尼德兰横征暴敛,地区税收占国库总收入的一半;并用限制尼德兰商船进港、禁止商业贸易流通的方式扼制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加上持续镇压宗教改革,迫害新教徒,尼德兰饱受揉搓,寻求独立的呼声高涨,战争一触即发。 老勃深感站在历史大变革的风口浪尖,而民间不乏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懈惰之风,所以用"天上掉馅饼"的讽刺画激励族人奋发图强的斗志。此画创作后的第二年,被西班牙统治者贬损为"乞丐"的荷兰贵族商人带头起义,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历经八十年成立荷兰共和国。 古人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米说】40:美人计

此画的主题与《米说》第39期《美人妖》雷同,也是预警"女人是老虎"的版本之一。英国画家伯恩·琼斯(EdwardBurne-Jones, 1833-1898年)与拉斐尔前派有很深渊源,以充满激情的想象将浪漫、唯美的元素,注入能让人产生愉悦、多姿多彩的画面。 梅林是英格兰传说中人魔混血的魔法师,他精通变形术,能预知未来,是亚瑟王的首席智囊。在他的总策划运作之下,运用充满睿智的魔法帮助亚瑟王一路开挂,从获得王者之剑、赢得战争胜利、到最后统治英格兰成就霸业。类似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的感觉。 就是这样一个智多星式的人物,到头来却留下了临老入花丛,神秘玩失踪的桃色传闻。相传梅林喜欢漫步湖边,因厌恶自己老态龙钟的样子,每次都变身为年轻俊朗的书生模样,终于有一天成功邂逅妙龄美少女薇薇安。她声称自己是附近庄园主的女儿,襁褓之中父亲就得到山谷仙女的神谕,说她长大后会赢得世上最具智谋男子的爱,并满足她所有的愿望,然而却永远得不到她的真心。 薇薇安的美貌和悦耳动听的嗓音立即俘获了梅林的心,而他自称魔法学院高材生的背景也成功吸引了薇薇安的好奇心。为取悦她梅林当即小试牛刀的变出了一个花园城堡,薇薇安兴奋不已,秒变迷妹,恳求收她为徒,传授毕生所学,她愿意回馈予最温柔的情谊。 二人分手时,应薇薇安的强烈要求,梅林保留了花园,并取名欢乐花园,作为日后幽会的秘密基地。 在一次一次的幽会中,聪慧的薇薇安掌握了梅林传授的各种魔法技艺,她也迷恋他俊逸的外表,时不时送上感激的拥抱,不过也深知对方其实是风烛残年的老者,而梅林则陷入了对薇薇安疯狂的眷恋,难以自拔。因此当薇薇安提出还需要掌握最后一种幽禁爱情囚徒的技能时,早有预见的梅林无奈地摇头叹息,但是也无力挣脱命运的安排,只能照旧传授。当天夜里,梅林作茧自缚,成为了薇薇安的爱情囚徒,终身禁锢。 画面空间很浅,有模棱两可的透视效果,因为这是梅林用魔法无中生有的花园,也是画家将二次元转化为立体视感的魔法,观赏者就伴随画中人游离在2.5纬度。梅林软弱无力斜卧于山楂树丛,树枝上密布小刺,象征此处是戒备森严的安保禁地,讽刺的是山楂树的花语是爱与保护。薇薇安手捧经书站立前面,默念封印咒语,头顶发髻间穿梭盘绕着的蛇状装饰物,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蛇发女妖美杜莎。画面色彩淡雅而丰富,充满流动感的线条相互缠绕,道明二人恩怨交织的复杂关系,前景池塘暗示出薇薇安乃湖中女仙的真实身份。 古人云: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米说】45:萨宾女人

法国大革命之后,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年)积极投入政治运动,却卷入混乱的派系斗争被关进监狱,或许分居妻子的探监让他深刻感受到女性的力量,出狱后用了5年时间完成巨幅绘画《萨宾女人的调停》,一改自己作品中无所作为的道具女性形象,将其塑造为扭转局面的主角。 根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8世纪罗慕路斯带领追随他的士兵、流民、土匪,几乎清一色的男性,占据台伯河流域的七个小山丘建国罗马。由于罗马太过弱小,周边国家都不愿通婚,他们就邀请邻国宾客参加节日饮宴,届时罗慕路斯一声号令,罗马人齐刷刷冲出来掳走女宾,带回家成了亲,罗慕路斯也强娶了萨宾公主。 后来,被抢了女人的国家纷纷讨伐罗马,都惨遭灭亡,萨宾国王也亲自带兵前来。一个罗马将领的女儿受金钱诱惑做了叛徒,开启卡比托利欧山要塞放萨宾人进入,却被踩踏致死扔下悬崖。萨宾国王欲在此与罗慕路斯决一死战,岂料已为人妇的女儿带着其他萨宾女人冲入战场劝架来了。 左上角要塞就是以罗马叛徒命名的塔尔珀伊亚岩石,也是此后罗马处决叛国者的抛掷地点。画面中心是穿纯洁白衣的萨宾公主,她伸展双臂成为两侧决斗者的屏障,侧转脸坚定地看向丈夫。罗慕路斯盾牌刻着"罗马"及母狼喂养双胞胎兄弟的浮雕,作为他的身份标志,造型神似100多年之后出土的古希腊时期《海神铜像》。左侧萨宾国王身体向后退闪,剑头向下,似乎无心再打下去。两人之间还有其他带着小孩的女人,她们急切呼吁:"连继承双方血脉的小孩都生下来了,你们是孩子的父亲、外公、舅舅、叔伯,还有什么好打的?" 右侧年轻的士兵牵马离开战场,老兵收刀入鞘;后景有罗马不同时期的各种军旗,包括最早使用的稻草束,士兵们摘下头盔抱起小孩欢呼。左侧士兵逐渐收起手中的标枪,望着高高举起的小孩,从厮杀的情绪中走出来,站在原地。 此画具有典型的新古典特征:画面是封闭的横向对称构图,所谓封闭是指画面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和想法停留在画内,而非引发联想穿越到画面以外;用水平和垂直的主导线有序地展开场景,使观赏过程保持情感平静。人物表现出高尚道德,姿态静止如雕塑,形体呈近乎最理想化的完美状态,正如古希腊人信奉的人体由上天赐予,"美即是正义"。 古人云:安得普天休战伐,不令竹箭困输供。

【米说】53:尤利西斯

相传古希腊盲眼行吟诗人荷马流传下两部长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战争,后者讲探险。《奥德赛》的主角奥德修斯是伊萨卡岛国王,参加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之一,拉丁语名字为尤利西斯,他足智多谋屡建奇功,也是木马计的设计师。十年征战结束,他因得罪海神波塞冬而屡屡偏航,历经十年磨难、孽缘阻挠的旅途才回到家乡,可谓希腊版地中海奇幻漂流记。 英国画家沃特豪斯的《尤利西斯与塞壬》就是其中一段险情的描述。塞壬是墨西拿海峡出没的海怪,经过此处的水手无法抵御它们迷惑心智的天籁之声,会驾船触礁或跳船葬身献祭。见多识广的尤利西斯提前准备,让水手用蜜蜡封堵耳朵,并将自己牢牢捆在桅杆上。这样做或许是为了见识一下塞壬的歌声但又不想赔上性命,又或许是没被塞壬歌声唱死就能实现反杀。 观赏者站在低飞的无人机观测点,船只航行在一片没有阳光的阴暗峡谷海域,这是一场不需要盾牌的战斗,水手紧紧包裹耳朵,双手奋力摆动的船桨迎着逆风在蓝绿的海面激起浪花,此时距左上角峡谷尽头有阳光的地方还有很长一段路,不禁让人为他们捏了一把汗。长着美女脸的鸟身怪从四面扑向桅杆上的尤利西斯,收拢包围圈,密集的翅膀如乌云笼罩,嘴里发出的歌声已经起了作用,就等尤里乌斯挣脱绳索乖乖顺从,再用锋利的鹰爪将其撕碎。 在荷马史诗中并没有关于塞壬模样的描述,相传她们因挑战缪斯女神好声音擂台落败,之后折断双翼落入海中游弋,所以艺术品常见为美人鱼形象。沃特豪斯受古希腊陶罐图案的启发,采用美人鸟造型,公开展出时让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观众吓了一跳。米说第39期提到,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崛起感到集体焦虑,所以大量创作象征红颜祸水的艺术,突出她们的妖艳冷酷、心狠手辣,此画也不例外。 史诗中的尤利西斯安全到家与妻儿团圆,并计划下一次冒险却未能成行;后来但丁的《神曲·地狱》为他编排了没有回家继续航行剧本;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则结合两位前辈的叙述,让他回家之后不满碌碌无为的退休生活,满怀与年轻时同样的冒险渴望,再次带领老水手们扬帆远航。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身虽迟暮雄心不减, 奋进,探索,追寻,永不屈服。 古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米说】47:凯撒 -法国画家让-莱昂·杰罗姆(Jean-Leon Gerome)是与布格罗同时代的法国学院派画家,画功扎实。

相对于20岁开始征伐列国的军二代亚历山大大帝来说,罗马的凯撒(公元前100-44年)37岁之前只是一个风流过,逃亡过、失败过、被海盗俘虏过,还一直欠着巨额债务的没落小贵族。直至竞选上终身任职、提供官邸、可兼任其他公职的"大祭司",完成了政治生涯一个小目标,才开始大展拳脚,十几年间征服高卢、跨越卢比孔河打赢内战、收缴埃及为后花园。就在罗马传闻四起,说凯撒有称帝野心的时候,他在3.15这天被谋杀了,领头人布鲁图是他情人的儿子。然而,这样能保住罗马的共和制吗? 学院派画家杰罗姆的《凯撒之死》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是对19世纪法国在共和制与帝制之间左右摇摆的现实思考。罗马议会刚刚发生刺杀惨案,元老们已鸟兽散,象征权力的的金王座翻到在台阶上,凯撒被遗弃在暗淡的左下角,面如死灰,连美化秃顶的金桂冠都没了光泽,沾了血污的托加如裹尸布般包裹他的身体。 行刺团队举起长剑,跟随逃离的元老们走出议会,振臂高呼"暴君已死,罗马自由"的口号,然而,队伍末尾唯一一个没有举剑的人停住了脚步,站在画面中心聚光灯下,忽视同伴的召唤,他就是给了凯撒最后致命一击的主谋-布鲁图。他此时还不知道,自己是凯撒遗嘱的第二继承人,有机会得到帝国的江山和巨额财富,而凯撒最后的遗言:"还有你呀,布鲁图"Et tu, Brute,或许包含了命运捉弄的苦笑。 莎士比亚的《尤里乌斯·凯撒》里,布鲁图事后向公众演说:"我并非爱凯撒不足,而是爱罗马更多。凯撒活着,我等皆为奴;凯撒死了,活以自由身。"此画中,正当壮年的布鲁图,亲手完成了自认为正确的光荣任务,经过罗马女神雕像面前,出神地望着她,似乎忘了加入同伴队伍去向市民邀功,难道他突然不确定这样做的后果是好是坏,到底对国家是福还是祸? 元老坐席还剩一个老人,他体态臃肿,不像有能力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类复杂的哲学问题,大概只是常规的开会时睡大觉,或者因为无人搀扶就无法挤出座椅。这也是画家讽刺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元老",连国家发生巨大变故都无动于衷,别指望他们能做有益的事,根本就是共和制衰落的懒政祸害。 凯撒曾说:无论结局如何恶劣,一切都源于善意。布鲁图一干人,声称为了罗马继续保持自由,冒着弑父、弑君、叛国的罪名行凶,然而他们却没有管理国家的预案,只能依旧按照凯撒生前指定的职责行事,行刺者后来全部被剿灭。十几年后,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在内乱中取胜,成为罗马共和制的终结者-罗马帝国开元皇帝奥古斯都。 古人云: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米说】23:商人肖像 -扬·高萨特(Jan Gossaert)

约翰·戈塞特(Jan Gossaert,1478-1532年)是最早到访意大利,并将文艺复兴艺术风带回欧陆北部的尼德兰画家之一,他独特的南北融合让人看起来有几分别扭,是北方矫饰主义开山先锋。此《商人肖像》的创作时间比《米说》上一期介绍的《债主夫妇》只晚了十几年,这个时期尼德兰的金融业随着商业繁荣而风生水起,就连英国银行总部都设在安特卫普,直到16世纪晚期才搬回伦敦。同样是与钱币打交道的银行从业者,但已从讽刺贬低的反面人物转变为正派稳重的职业精英形象。 年轻的商人坐在自己狭小的工作间里,挺直腰自信地侧视观赏者。他的衣服不是常见的亚麻、棉质,而是有柔软光泽质感的缎面、薄纱,红色外套的内衬及内衣都有精致暗纹,低调、含蓄、有品味的炫富。 手握鹅毛笔记账,厚厚的账本说明生意兴隆。桌子上有很多小工具,装墨迹催干沙的沙瓶、放大镜、修理鹅毛笔用的剪刀、带笔筒的墨水瓶、天平、裁纸刀、笔架、封口蜡,还有一本带金属扣锁的口袋书。西方的精装古书大多是匠人用羊皮装订的手抄本,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属于高大上的奢侈品。 最吸引人的是那堆钱币,称盘上放着一枚双国王头像的金币,下面是尺寸大一些的铜币,成色较新纹理清晰,不是日常贩夫走卒之间流通的低面额廉价货币,而是用于大宗商业往来的高价值、高面额货币。 根据商人戴的戒指上有名字"JS"缩写,有推论他是税吏杰罗姆·桑德林(Jerome Sandelin)。当时地方税收实行分区承包制,是一桩油水厚、套路深的垄断生意,税吏即承包商,也同时经营贷款、货币兑换业务,都是让人鄙视的钱生钱行当。 这个商人的钱币很干净,并非从小商贩或农户那里盘剥而来,加上正襟危坐的坦诚形象,所以其身份可能是施诺伊克(Jan Jacobsz Snoeck, 1510-1585年) ,被西班牙统治者称为"乞丐"的荷兰贵族商人之一,他24岁当选元老,积极投入荷兰独立战争,多次任市长、财务部长。他后来在南荷老家霍林赫姆建了一栋别墅,有别致的六角塔楼,塔尖刻着座右铭"勇在水上",家族繁荣至拿破仑之后,祖宅也奇迹般地存留至今。 画中商人身后左右两侧分别是整齐归纳的"各类信件""各类草稿",头顶正上方悬挂一把剑鞘有独特六角形设计的短剑,是警示危险无时不在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古人云:"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米说】46:亚历山大

绘制浩瀚风景时加入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大幅度提升作品B格,借用古代经典战事来赞誉当代战事同样是拉虎皮做大旗的套路。所谓成王败寇,历史确实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德国画家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1480-1538年)是文艺复兴时期多瑙河画派创始人之一,画派成员多来自多瑙河流域国家,以诗情画意的风景为主,宗教典故或历史大事件元素与大自然宏伟壮丽的风景相映生辉,愈发气势磅礴、引人入胜,因与意大利的古典风以及尼德兰地区的乡土风形成强烈对比而成为独树一帜的画派。 阿尔特多费尔不仅是风景画的先驱,代表作《伊苏斯的亚历山大之战》因描绘出充满激情的战争大场面和大量象征寓意,也被视作具有早期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践行先驱。 画面上方的铭牌上用拉丁文记述:在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末代大流士,俘获其家眷妻儿,歼灭波斯步兵10万、骑兵1万,大流士携一千骑兵落荒而逃。 天空中日月争辉象征东西方之争,新月象征东方土耳其,太阳则是西方传奇-太阳神之子亚历山大大帝。左侧阴云密布,右侧旋涡状的落日则发出奇异的光芒,有光明战胜黑暗的寓意。 远景的蓝灰色海岛是连接亚洲与非洲的西奈半岛,清晰描绘了尼罗河汇入地中海的七条支流,海中央是夸大比例的维纳斯诞生地--塞浦路斯岛。 伊苏斯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33年,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奇里乞亚门山口,画面转换为棕色系的近景陆地,挪用的却是阿尔卑斯山脉和德国城市的特征。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装备是十六世纪德国的蓝色钢铁盔甲,大流士的军队是奥斯曼帝国的红色战袍,其女眷穿着却是德国宫廷风。 双方军队处于紧张且高密度的短兵相接中,中间地带开辟出一条狭长的通道供双方主帅表演,亚历山大单枪匹马直追弃军逃窜的大流士。作品是1529年巴伐利亚的威廉四世公爵为其慕尼黑府邸订制的历史系列画之一,影射同年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在维也纳抵御住了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大规模进攻。一万守军艰难面对20万入侵者,凭借初冬气温骤降,中东人严重水土不服,恶劣的路况也让奥斯曼军队的补给极度短缺,侥幸获胜。此战役被称作欧洲存亡以及基督教文化免于被伊斯兰文化侵袭的保卫战,维也纳也喜获欧洲之盾的称号,自我感觉堪称媲美亚历山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米说】11. 机遇陷阱 -伊夫林·德·摩根(Evelyn De Morgan)是一位英国画家,其职业生涯早期与拉斐尔前派运动的后期有关,并以多种风格工作,包括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发展到达巅峰,社会风气却越发保守,并不厌其烦地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宣扬道德教养。19世纪中后期,一些青年画家厌倦了学院派的陈规媚俗,抛开严格规范的艺术标准,重新回归到中世纪的宗教、神话寻找主题,以忧伤的基调,唯美的形式,丰富的象征寓意,创建了独树一帜的拉斐尔前派。 《机遇花园》是一幅关于人生道路选择的作品,它一直挂在画家佛罗伦萨的住处,有生之年从未公开展出过。 花园里有两个女神,分别站在左右两侧。两个中世纪学生打扮的青年,身穿富贵家庭才有的皮草镶边长衫,一脸虔诚地朝左侧的愚昧女神走去;这让右侧的智慧女神有些沮丧、抓狂。 前景有一只象征友好和平的白鸽,与它正面对视的铜狮则象征敌意战争,正如两侧女神一样,是完全相反的对立。智慧一侧,王冠和珠宝扔在地上,表明追随者没有贵贱贫富之分,长凳有智慧鸟猫头鹰的浮雕,学生放下的书籍闲置一旁,盆栽智慧树挂着金色的果实,后景是沿河修建的古镇,教堂钟楼为最高建筑,象征精神信仰,滚动的水车象征造福人类的财富。 离开智慧的学生走进愚昧的花园,前景那些盛开的鲜花中,蝴蝶花的鬼脸特别扎眼,几乎是露出邪恶的坏笑。愚昧右手的植物是致幻毒草天仙子,左手的银球散发诱人的光芒,背面却露出骷髅的真面目。她身后的荒原上有一座空荡荡的城堡,象征转瞬即逝的尘世浮华,魔鬼就潜伏在红色阶梯的尽头。 画面色彩饱满,细节精致,人物的表情、姿态保持一种古典雕塑般的静止,超脱于现实世界,也不受时间限制。它的主题也是困扰人们的经典选择题,眼前还是长远,容易还是正确,利益还是道德? 创作者是女画家伊芙琳·德·摩根,一个英国中上层家庭的白富美,虽和其她女孩一样不能上学,但家庭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仅语言课程就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当她15岁开始接触绘画就沉迷其中,甚至拒绝参加社交聚会,她告诉母亲"我去画室了,如果非要我参加聚会,我就去踢女王一脚。" 她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努力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要自食其力不做碌碌无为的花瓶。她没有嫁入豪门,而是选择嫁给瓷器艺术家,并用自己卖画的收入支持丈夫的事业,20年后丈夫出版第一部小说让他们终于有了经济保障。正如画中被丢弃的王冠和珠宝,她相信丰富的精神更值得珍惜,她的墓志铭如是说: Sorrow is only of the flesh The life of the spirit is joy 唯有肉身附苦痛 灵魂之命是愉悦

【米说】50:埃涅阿斯 -Federico Barocci, eigentlich Federico Fiori, genannt auch „Fiori da Urbino" war ein italienischer Maler, Zeichner und Grafiker zwischen Manierismus und Barock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扎扎实实存在了近千年,鼎盛时期包揽地中海-横跨欧亚非。她像一个来者不拒的大熔炉,不仅广纳被征服者的国土与族群,还吸收其文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说得出故事的诸神和英雄达到几十万个,名字转换为拉丁语,但根基还是希腊神话的框架。 公元前一世纪后半叶,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带领罗马从共和走进帝国时代,他作为首任皇帝奥古斯都,向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19年)订制《埃涅阿斯纪》,耗时十余年撰写古罗马建国史,也是欧洲第一部史记,内容涵盖历史风俗、神话传说、部落族谱、地形水势、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爱情战争,妥妥的古典百科全书。对后世启发深厚,从奥维德《变形记》,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到戏剧文学大师莎士比亚都受其影响。 根据神谕,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与人间美男子安喀塞斯所生的儿子埃涅阿斯,命中注定要成为罗马城的缔造者,因此他在完成使命之前,每遇险要关头总能化险为夷。作为神-人结合的英雄儿子,在神灵庇佑下完成丰功伟绩,是典型的赢在基因起跑线,凡夫俗子望尘莫及。 巴罗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从小在画家父亲的作坊里做学徒,之后又去过其他画室,画风受拉斐尔、科雷乔、提香等大师的影响,运用罕见的色调描绘出动感且富有戏剧张力的人物造型,创造出的这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具有温暖、深刻且充满灵性的观感。他两度应邀前往罗马工作,在第二次为梵蒂冈工作期间,疑似遭遇竞争对手在其食物中投毒而引发严重的肠胃病,不得已离开罗马,返回家乡忧郁成疾,然而其作品仍保持着生动而旺盛的创造性。 《埃涅阿斯带家人逃离特洛伊》描绘特洛伊沦陷后,埃涅阿斯带上妻儿背上老父亲逃离特洛伊的时刻,构图参考了拉斐尔的《波尔戈的火灾》。四个人呈金字塔构图,中心的埃涅阿斯成为他们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柱,他表情坚定、行动果断,与无助家人形成强烈对比。有趣的是他们没有带金银细软和随身物品,只有老父亲抱着古罗马保护家宅和财富的神像。儿子下意识的捂住耳朵,妻子在右侧沮丧跟随,脚下是崩塌的旧城瓦砾,预示未来要经历的兵戈坎坷,但他们朝着相同的方向保持步伐一致,靓丽的金红色衣衫随着热浪翻飞,画面凝固在最具戏剧性的瞬间,已初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征。 四周皆是坍塌的房屋废墟,两处爆炸点作为光源,为错综复杂的城市布局带来光影多变的明暗层次。后景是识别度很高的罗马建筑,纪念帝国扩张的图拉真纪功柱和圣彼得受难的坦比哀多神庙,暗示埃涅阿斯作为罗马奠基人带来的社会新秩序。 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米说】48:战舰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1]),简称J·M·W·特纳(J. M. W. Turner)或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又译透纳、泰纳,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水彩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在18世纪历史画为主流的画坛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视,但在现代则公认他是非常伟大的风景画家。

罗马帝国崩塌时放弃了偏居一隅的英国,直到11世纪法国诺曼底公爵的征服,这个野蛮生长的小岛再一次进入欧洲板块,后来的几百年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民族文化,并于十四世纪发动百年大战反攻法国。内陆扩张的政策让英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先机,不过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王室与海盗合作劫掠,赚到第一桶金,并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荣获新一代海上霸主地位,开启全球殖民的帝国时代。 在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工业和贸易发展到了无可匹敌的巅峰状态,擅长通过风景印证神之存在的光效大师透纳(J. M. W. Turner,1775-1851年)晚年创作的这幅《战舰无畏号》,却无意中预示了帝国富贵至极,物极必衰的没落走势。 右侧地平线尽头是黄昏的夕阳,它将最后的辉煌挥洒向天空,像金灿灿礼花的极限绽放。左侧一轮阴冷的弯月已升了上来,蓝紫的迷雾随之而来,形成冷热碰撞的多彩晚霞。接纳了伦敦所有排泄物和垃圾的泰晤士河上船只繁忙,其中一艘黑漆漆的拖船冒着火辣辣的浓烟向岸边驶来,它身后紧跟一艘战舰。这是被淘汰的退役战舰,从鬼魅般的迷雾中撕开一条口子缓缓前进,它就是服役几十年、参加过多场著名战役并屡建奇功的无畏号。此时帆已降,炮已卸,木已朽,身后留下一片沉重的浪花,高挂的旗帜不是国旗,而是白旗,它已是私人回收站购买的一堆废物,却仍保持雄壮优美的王者姿态,就算武功尽废,固有的气场也远超前景简约版蒸汽拖船。 可它毕竟只是一艘废弃的原始动力船,阻挡不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也挨不住岁月无情的刀削,它甚至没有丝毫悲情的能力,所有伤感都是花甲之年的画家感怀自身的表达,这种承载强烈情感的方式就是浪漫主义。 西方距离麦哲伦带领不到300人的五艘小船-环球航行探险仅仅200年,通过不断更新迭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质的飞跃,此刻对古旧物品的淘汰也意味着新秩序的诞生。 古人云: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米说】18:再活五百年 -德拉罗什(Delaroche,1797-1859)是法国著名的学院派画家之一。

艺术品与著作一样,都代表了某种立场的观点,时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时而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其表现形式会根据创作意图不断变化,或是寄托了宗教信仰、政治宣传目的、时代精神,或是拍金主马屁、炫耀技艺才华、抒发自己的见解。所以,一幅画除了一览无余的形态、构图、色彩,还有很多内涵等待观赏者的发掘。 这是一幅写实风格的历史主题绘画,人造光照亮的室内背景中,粗壮的柱式来自11世纪罗曼时期,顺着下楼的阶梯可见此处戒备森严。 均匀柔和的自然光照亮前景,左侧两个侍女几乎哭晕过去,面向观赏者的侍女怀里抱着女主的外衣和首饰。右侧刽子手扶着明晃晃的斧头,一脸同情地看着女主,表明他执行的任务是违背自己意愿的。 画面中心跪着即将被砍头的年轻贵妇,她双眼蒙着白布,垂下的金黄头发指向木墩,监狱官俯下身来,协助她将头放到木墩上去。满头白发的监狱官身体宽大,动作轻柔,宛如一个悲伤的慈父。 铺满整个舞台空间的黑布,背对观赏者的女仆、监狱官、刽子手的黑衣,都是对受刑人沉重的哀悼。同时,橙黄的木墩,穿橙红衣服的侍女,监狱官的橙黄皮领,刽子手的红裤,这些温暖的色彩又是对她的安慰。 《米说》第二期曾提到英王亨利八世做梦都想要个儿子,经他一番脱离罗马天主教成立英国国教的任性操作,前后娶了6任王后,终于如愿留下一个继承王位的国王。但是,好景不长,这个短命的继承人不到7年就死了,随后接连出现三任女王继位,国家陷入天主教和新教夺权的动荡。亨利八世好不容易折腾顺当的王朝,差一点就旁落别家,还好,他永远不会知道了。 继位的第一任女王就是画面中的受刑人,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简·格雷(1537-1554年),她做了九天女王就被亨利八世的大女儿,史称血腥玛丽的玛丽一世推翻,关押伦敦塔半年后砍头。 300年后,法国画家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1797-1856年)用悲悯的态度创作此画,人物面孔都参照了历史肖像记录,但写实并非史实,建筑、行刑地点、人物表现都做了艺术处理。于是,在简·格雷17年短暂人生已过去5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如临现场,看着一袭白裙的下岗女王在悲伤与温柔的包围中,散发纯净的光芒,从史书中的"叛国者"转化为一个殉道者。

【米说】41:美人悟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发展迅速,年轻人纷纷涌入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谋生。很多进城务工的单身女性,因缺乏基础教育只能做不足以维持生计的廉价女工,再另外开辟卖身的第二职业,到走投无路时就跳河自杀。所以从芳华女子到泰晤士河浮尸一条龙,就是当时伦敦街头的日常风景线。 英国画家亨特(William HolmanHunt,1827-1910年)爱上16岁的外来女工安妮,邀请她做模特、为她改善居住环境、安排她学习读书识字,自己离开伦敦游学期间,还将她介绍给其他有模特需求的拉斐尔前派画家,寄希望于安妮以爱情为回报。《觉醒》不仅是以安妮为模特的一幅绘画,也是两人将来结局的预言。 进入观赏者视线的是一个非常隐私的空间,穿居家服的女人头发散落,着装随意,坐在男人腿上听他弹琴唱歌。室内的家私款式和成色都很新,显然是刚刚置办的新居。桌上的帽子说明男人没有常驻这里,只是偶尔到访;教初学者读写的书本,示意女主缺少基础教育。她手上戴了很多戒指,唯独缺少婚戒,证实了被包养的情人身份;而地上的手套,预示了她将来会被抛弃的命运。 这首时下流行的苏格兰民谣《在静寂的夜空下》,勾起她对天真无邪的乡村生活记忆,满眼都是室外明媚的阳光和绿荫,几朵盛开的白玫瑰象征她的纯洁。这些光为她身体勾勒出一个光环,也走进她心里,让她顿悟,猛地站起身要离开男主。阳光从右下角进入室内,照亮凌乱的彩线,那是她波澜起伏的命运,等着继续编织。地板左侧,丁尼生诗歌《泪,无用的泪》的乐谱扔在地上,讲述伤痛、悔恨、怀旧、绝望的心路历程,提醒女主不要走上悲惨的不归路。 壁纸的花纹是护林人睡着时,树上的葡萄被鸟偷吃了,提醒女人应时刻警觉地守护贞洁。钢琴上的牵牛花束象征徒劳的爱情,玻璃罩里的座钟雕塑是贞洁女神戳瞎小爱神,墙上版画《事与愿违》提醒堕落的女人没有好下场,都在给女主敲警钟。 左下角一只邪恶的小黑猫有些走神,被玩弄的小鸟趁机逃离险境,是对女主恢复自由身迎接美好未来的寄托。为了确保堕落的女主有个好结局,亨特将《世界之光》作为此画的对联,强化她得到救赎的希望。 话说亨特后来和安妮订了婚,但发现她自主意识很强,不能完全服从掌控,还继续与其他异性交往,愤然取消婚约。也不知画框铭文"伤口撒盐,雪上加霜"到底是亨特在描述自己-还是画中女主的感受。此画创作的10年后,安妮嫁给一个海军军官相伴终身,享年90岁。 古人云:君子改过,小人节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

【米说】26:天平 -约翰尼斯·维梅尔(荷兰语:Johannes Vermeer,又称扬·维米尔(Jan Vermee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

荷兰画家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生前名气不大,他创作工期长、效率低,喜欢用最昂贵的颜料,经常靠变卖岳母的首饰维持有十几个小孩的家庭开销。他死后遗产被讨债人拍卖,并将一些作品篡改为其他名画家签名争取高价,沉寂几百年之后才加封为宝藏大师摆上神坛,至今鉴定为真迹的作品不到40幅。要是当初修改签名的画商得知,维米尔作品的起拍价将是千万美金级别的,恐怕要当场吐血吧。 初看之下,《拿天平的女人》是一幅风俗画,安静的房间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妇女掀开桌布,铺开财宝箱里的珠宝和钱币铺在桌子,拿起天平,准备盘点家里近期的出入账情况。但它也是一幅寓言画,引导观赏者思考宗教伦理及人生意义。 根据圣经故事,世界末日之际,耶稣会降临世间,审判所有人,好人上天堂享福,坏人下地狱受刑,古埃及也有类似的传说,人死之后心脏比羽毛轻就可以升上永生世界,比羽毛重的就会被恶狗吃掉,天平就是重要的度量衡。 此画中的女人正等待空称盘悬停下来,右手翘起的小拇指与天平臂保持横向平行,指尖就是构图的透视消失点。天平顶端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与桌子之间的关系构成金字塔形,为女人的手提供支撑。墙上悬挂的装饰画《末日审判》,将衡量财富的天平-转化为关乎命运好歹的工具,将尘世俗人对金钱的追求-升华为对宗教精神的思考,迫使观赏者屏气凝神,生怕影响了画中人的操作。 对于基督教信徒来说,光是神圣、纯洁的,左墙窗户透出的光线投射到女人脸上,并在她隆起的腹部出现铅锡黄高光。她优雅的姿态、温和的表情让人联想到怀孕的圣母,或明辨善恶的正义女神,以公正的裁决对待追求尘世浮华的人类。她的外套和掀开的桌布还用了大量色感厚重的群青,《米说》第一期曾提到过,这是比黄金更昂贵的稀有颜料。 镜子在背光处,像黑暗中潜伏的邪恶,它是虚荣的代名词,是提醒时刻保持自我反省的警钟,它透出一线反光,如反思之后乍现的真理。 17世纪是荷兰崛起的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的美名,维米尔描绘平静安详的居家生活,反应了经济发展为普通家庭带来的殷实物质条件,丰富的宗教寓意也迎合了新兴中产阶级对艺术B格的需求,即便桌子上那些金银首饰很可能是岳母大人的嫁妆。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米说】35:贪婪 -马里纳斯·凡·瑞门斯威尔(1490-1546)是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主要以他的风俗画和宗教作品而闻名。

荷兰西、北两面濒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是天然商业贸易交通枢纽。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远洋探索拓宽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往来,荷兰就是背靠南北商道,面对海上十字路口的"欧洲大门",活跃的商贸也使它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税吏是最基层的金融从业者,同时经营高利贷、货币兑换业务,他们一但通过竞价或行贿得到地区税收承包权,就会毫无底线地搜刮尽每一枚铜板,所以在民间谚语里,税吏、银行家、磨坊主都是魔鬼的传教士。 《两个税吏》是画家凡·勒美斯瓦勒(Marinus van Reymerswaele,1490-1567)讽刺挖苦金融从业者的代表作之一,受前辈马西斯(《米说》第22期)影响,极力刻画这些人的负面形象,方式更是显而易见的尖酸刻薄。 桌子上放着一堆收税得来的钱币,面额散碎、磨损严重、残缺不全,都是流通于市井的低面值货币。桌对面的两个人,收税执行人在右,掰着指头报明细;记账的在左,按照叙述将红酒、啤酒、鱼这些收款明细记录下来。他们戴的帽子是已过时的款式,衣服有皮草镶边,属于高收入高消费阶层,与收到的散碎钱币形成鲜明对比,就像某人穿名牌开豪车,加油时从口袋里翻出一大堆皱巴巴的零钱买单。记账员满脸皱纹,耸起鼻子憋着嘴,好像他的一辈子都在忙着从百姓的日常消费里搜刮银子,再多进账也无法让他满足。收税人邪恶怪异的眼神直勾勾看着你,咧嘴露出歪斜的牙,像时刻准备咬下你一块肉,并伸出鸡爪子一样的手,要掏走你兜里的每一分钱。 他们身后柜顶上堆放着杂物,熄灭的蜡烛和棺材般的小盒子提醒人必有一死,旁边的剪刀警示堕落的危险,信件印章可见当地臭名昭著商人的家族纹章,似乎在公开点名曝光。 稳定的社会需要维持基本平均,但一小部分人过度索取、挥霍俗世之物就破坏了这种稳定。于是人们拿起道德教化的武器,通过塑造反面典型,对贪婪的行为旁敲侧击,口诛笔伐。但丁在《神曲》炼狱第五层惩罚贪婪者,让他们捆住手脚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釜底抽薪,剥夺了放高利贷的夏洛克信奉犹太教的权利,让他改信基督教,女儿也偷走他的钱跟基督徒私奔了;凡·勒美斯瓦勒则拿起画笔让税吏丑陋的形象肉眼可见。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反面典型就是照妖镜,供人打趣娱乐,或自行对号入座。 古人云: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米说】28:婆婆妈的考验 -约翰·罗丹·斯宾塞·斯坦霍普(John Roddam Spencer Stanhope)是英国艺术家(1829 -1908)

蒋勋曾谈到,唐诗成就到达巅峰的时候,老百姓读不懂了,后来作者也很难超越,于是通俗易懂的宋词流行起来。所以,艺术形式意境越高,离民间大众就越远。 西方绘画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当绘画发展到巅峰,形体和空间透视几乎乱真,物件、色彩富含让人眼花缭乱的寓意,好像不懂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五花八门的艺术手法就不好意思体会画中深意,那样反而剥夺了大多数的观赏乐趣。我们不妨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回归最单纯的视觉愉悦,瞧一瞧其最基础的装饰作用,聊一聊感兴趣的故事渊源。 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画家斯坦霍普(John Roddam Spencer Stanhope, 1829-1908年)一幅走复古、唯美路线的拉斐尔前派绘画,取材来自爱情与婆媳关系的古希腊神话。 话说女神维纳斯,某日得知人间美女普绪克Psyche得到众人的赞扬与朝拜,抢了她爱与美之女神的风头而怀恨在心,就派儿子丘比特去惩罚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岂料丘比特也被其美貌征服,还违背母亲大人意愿,偷偷娶了普绪克。后来,小夫妻闹矛盾,普绪克为了挽回丈夫,就顺从维纳斯的要求,去找冥后要一些"美貌"给维纳斯补妆。 画中的普绪克站在冥河渡口,向艄公卡戎支付前往冥府的路费。她左手有两个小匣子,是为装"美貌"准备的,一个上缴给婆婆妈,另一个留给自己,谁不想更美些呢。她哪里知道,维纳斯算准了冥后不可能把自己的"美貌"给别人,她打开盒子补妆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死亡"。不过,丘比特将她从冥府救了出来,并求得母亲大人原谅,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丘比特代表肉身之爱,普绪克的名字Psyche是拉丁语系"灵魂"的词根,这个神话的字面意义就是:要经历婆婆妈设计的生死考验,才能得到灵与肉结合的爱情。 古代的西方人会在故去的亲友眼睛或嘴唇上放渡河用的钱币 -- "卡戎的欧宝",没钱的人就会永远在河边游荡、鬼哭狼嚎,相当于永世不得超生。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不再迷信神话的人们也会在故去亲友的眼睛上放硬币,形式沿用下来,功能则是为了遮挡眼眶凹陷的不美观,或是压住无法闭合的眼睑。 古人云:"有钱能使鬼撑船"。

【米说】29:傲慢 -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 , 英国画家与插图画家,也是前拉斐尔派的创始人之一。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意大利14世纪的一本流行书,如果将其文学价值放到一边,只论里面点燃人间烟火的各种狗血剧情小故事,倒是和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蹲坑神卷《故事会》颇有相通之处。 丽莎贝塔的悲剧是第四天的爱情故事之一,讲三个经商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的大笔遗产,和妹妹一起生活,得知妹妹与伙计洛伦佐相恋,就设计杀死了让家族蒙羞的洛伦佐。丽莎贝塔根据情人托梦找到尸体,割下他的头颅带回家,埋在种罗勒的花盆里,整天抱着以泪洗面。哥哥们偷走花盆发现蹊跷,再次毁尸灭迹,并搬离老家。妹妹失魂落魄,香消玉殒。 后来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写了长诗《伊莎贝拉》,将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推上热搜,19岁的年轻画家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年)也以绘画的方式添砖加瓦。 画面围着一张长餐桌展开,右侧洛伦佐为心上人献上一只切开的血橙,他直勾勾的大胆注视完全暴露了爱慕之心,伊莎贝拉避开他热情的眼神拿起橙子,低垂的双眼不是害羞,而是胆怯、忧郁,她抚摸象征忠诚的狗狗,安抚狗狗也是在安慰自己。他们身后攀爬的藤蔓有象征纯洁的白玫瑰和死刑刑具的西番莲,还有扶栏上的罗勒花盆预示了后续发展。左侧三个兄弟已经注意到了妹妹与情郎,一个笑而不语;一个举起酒色如血的玻璃杯考虑着用何种手段弄死洛伦佐,他的坐凳靠背上有一只猛禽老鹰,嘴里叼着一根圣洁的白鸽羽毛;还有一个哥哥手上拿着钳子用力捏碎坚果,同时绷直腿踢向狗狗,狗狗害怕地躲到妹妹两腿之间寻求保护。这个哥哥的动作极具暴力攻击性,打翻的盐瓶被他手肘的阴影遮挡,象征生命的盐撒落出来。 米莱斯少年得志,11岁入选为皇家美院最年轻的学生,此时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并将组织的标记刻在伊莎贝拉的凳子腿上。右侧有很多他的亲戚朋友客串,女主伊莎贝拉是兄嫂,男主洛伦佐是作家罗塞蒂,擦嘴的大叔是父亲,喝酒的男人是兄弟会小伙伴-画家罗塞蒂。而左侧那位暴力踢腿哥则是曾霸凌过他的同学,想来另外两位哥哥也不是他心目中的好人吧。 《米说》第15期曾提到,富贵人家的女儿出嫁是要给大笔嫁妆的,这三兄弟除了嫌弃妹妹情郎的地位,还有可能是不想给妹妹置办嫁妆,再加上踢腿哥明显的性攻击姿态,米莱斯不仅刻画了他们的傲慢,还有对金钱的贪婪和乱伦的色欲。 但丁《神曲》将傲慢罪划归炼狱受刑,惩以负重之罚,戒之在骄。 古人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米说】15:庆贺联姻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被称为杰作的绘画,往往由艺术家费心耗时一笔一画完成,说这些留存至今的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一部分也无不妥。同时,这幅画也是定制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曾经那个时代的缩影。 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权贵大家族来说,婚姻不是夫妻的两情相悦,而是家族之间权力和金钱的结合。男方能得到女方的嫁妆,并期待婚后收获儿子一枚,让地位和财产有合法继承人。有些女孩到了适婚年龄,家长不愿意给男方要求的嫁妆时,还可以付很少的供养金,将她们送进修道院。所以,每一场大型婚礼背后都有一系列金银叮当的经济谈判,尘埃落定之后再请艺术大师创作纪念画也是非常必要的了。 从美第奇家族实际统治佛罗伦萨的第一代柯西莫算起,经历几十年,统治权传到孙子辈洛伦佐手里,这位族长的外号"豪华者"可不是白叫的,特别喜欢搞盛大的趴体。所谓盛极必衰,发展到达巅峰之时,也是衰落的开始,此时家族面临诸多内忧外患的烦心事,与能互补短板的家族联姻就显得尤其重要。 美第奇家族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幼年丧父,遗产早已被监护人洛伦佐挥霍一空,而他将迎娶的新娘将带来丰厚的嫁妆,为佛罗伦萨注入新鲜金银。所以,向大师定制一幅杰作以示庆祝是必须的,波提切利的《春》因此出炉。 画面中央是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她是四月的女神,此时如神圣的证婚人,神情体态没有表现出别样婀娜,却多了圣母般的高贵端庄,以欢迎的手势面向宾客。这种希腊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大融合,源于时下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是一种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结合的产物。 象征美第奇家族的橙子树堪比伊甸园的智慧树,往中间聚拢形成一个通常圣母像标配的半圆华盖拱顶,挂满树梢的橙子如美第奇家族徽章上的小圆球。 爱情是盲目的,所以小爱神蒙眼射箭,箭头指向美惠三女神中的"贞洁"。 而贞洁的目光落在医药、医生、商人的保护神墨丘利身上,三女神中的"享乐"佩戴了最大的胸针,她代表的价值观很是符合此时美第奇族长的做派。 墨丘利是五月神,也是这场婚礼的男主角,他挺直腰,用手杖赶走入侵花园的初夏乌云,腰间醒目的佩刀可抵御外敌,他就是春天花园的守护者。他与贞洁之间的爱情代表了精神-灵魂永恒的神圣之爱。 右侧,三月的西风神虏获春天女神,她在婚后变身为花神弗洛拉,也就是美第奇家族迎娶的新娘,她进入画面之后,原本光秃秃的果树开始挂果。这组人物代表了终将化为乌有的肉体、俗世之爱。佛罗伦萨的名字意为花都,此时喜迎百花争艳的春季和花神,展示出朝气蓬勃、繁荣昌盛的景象。 春天女神婚后变为花神的故事来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世纪名著但丁《神曲·天堂篇》也有所提及:当燃烧着永不熄灭爱火的维纳斯(金星)在东方山头显现,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沐着阳光,唱着歌儿,一路采摘鲜花,翩翩而来...

【米说】27:静物物语 -安妮·瓦拉耶克斯特(Anne Vallayer-Coster)是18世纪法国主要画家,以静物闻名。她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获得了名声和认可,于1770年进入皇家雕塑与雕塑学院,享年26岁。

西方艺术中,描绘花草虫鸟的统称为静物,隶属于风俗的一种,虽然是最低端的绘画种类,但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洞穴壁画及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之后,静物往往是配角,被赋予宗教寓意或作为身份象征出现。16-17世纪,随着荷兰崛起,接地气的风俗艺术得到更广大的新兴中产积极青睐,静物迎来单飞的春天,开始以主角的身份登上画面,并形成流行趋势扩散到其他地区。 18世纪晚期,法国已兴盛了百余年,贵族们依旧走在骄奢淫逸的道路上,《鲭鱼静物》则是他们炫富的冰山一角。乍眼看去,桌台上摆放鱼、柠檬、银质器皿、玻璃酒具、花束、面包这些寻常物件,如何就是炫富了呢? 春季肥美的鲭鱼是巴黎人的最爱,渔民从诺曼底北部捕获后走水路送到巴黎集市售卖,但因不易保鲜,一般人只能吃到用盐腌制过的,只有极少数的最上层人士才有吃新鲜鱼肉的口福,堪比杨贵妃享用荔枝级别的特权。画面中的鱼皮肤光亮,肉质鲜嫩,挑动着吃货的味蕾,只等烹饪之后撒上柠檬汁大快朵颐。 后排左侧银架玻璃调味瓶装着橄榄油和醋,是路易十六末期最潮的新古典风格。中央一个大型银制冰镇桶,装满红酒杯,看来是要准备一场盛大宴会。右侧还有刚出炉的法国经典鸡蛋黄油面包,在银灰的主色调包围中发出金灿灿的诱人光芒。 后景有一枝橙子花,不仅从视感上强化时间节点是春季,还用独特的香味刺激嗅觉的感知,这种不易提取、价格高昂的花香,直到今日仍是很多名贵香水的优选原料。 桌面铺着一块干净的白色台布,布面的折痕表明经过熨烫、整齐折叠的,右下角除了画家名字首字母的签名,还有一个数字6,连台布都带编码,说明运作这一切的是个井井有条的优质管家。 主人准备了最难得的新鲜食材,配备最新潮的器皿,懂得用柠檬香、花香、面包香调动嗅觉的精妙,色香味俱全,加上高素质的管家服务,一定能让见过大世面的饮宴宾客交口称赞。这幅画哪里只是炫富,简直就是赤露露地炫耀养尊处优的生活品质。 话说女画家瓦莱尔•克斯特(Anne Vallayer-Coster,1744 -1818),是屈指可数的法国皇家美院女院士之一,很多王室贵胄都是她的金主,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后。也正因如此,两年后爆发的大革命将大多数金主送上断头台,她除了客源受损,还遭到牵连险些掉了脑袋,虽然死里逃生,但职业生涯就此没落。 古人云:"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米说】16:别样时尚 -蓬托尔莫(1494-1557),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校的风格主义画家和肖像画家。他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一种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冷静透视投影规律中转变的风格。他的作品以缠绕的姿势和模糊的透视著称;他的人物似乎经常浮动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完全不受重力阻碍。

近几百年的西方艺术流行风格,是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来回交替的。文艺复兴时期完善透视法、力求还原真实世界的立体感,到宗教改革时期就转变为脱离现实、不自然的矫饰主义。 佛罗伦萨画家蓬托尔莫的代表作《卸下圣体》,是一幅大型教堂祭坛画,取材自耶稣一生的大事件之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殉教之后,信徒们将他的尸体卸下十字架,放在圣母怀里哀悼,随后抬去墓地下葬,分别成为三个常见的绘画主题,下十字架、哀悼基督、下葬。 此画由于缺少道具十字架,也没有墓地、棺材,所以很难确定众人是抬着耶稣往圣母怀里送,还是要把他抬走,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达,一定会让寻找答案的强迫症进入躁狂模式。 露出圣痕的耶稣,身体特别长,超过九头身,由两个信徒托着。托着腿的信徒,不是长了翅膀的天使,却踮着脚尖仿佛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身体大角度扭曲,头部侧转上抬时保持肩膀平直,如在表演折骨舞。托着他躯干的信徒,右手放在耶稣胸口,左手似乎不在画面当中。这里有耶稣的左手,另外一左一右的两只手却不知道从何而来。 圣母呈坐姿,但并不确定她依靠在哪里,挥手的姿势像在与耶稣告别,也像准备将他搂入怀中。 人物挤满画面,以集体肖像的形式高低错落展开,但地上并没有台阶或斜坡供他们落脚,不知道后排的朋友是怎么站上去的。服装都是多色调配的不稳定颜色,蓝-紫、黄-绿、橙-粉,将对比色用了个遍,强烈刺激观赏者视线,不知道该将视线聚焦到何处。他们的注意力也各自为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没有规律可循,让人摸不着头脑。 正如鸡汤虽好,天天喝也是会吐的。当满大街都是符合自然规律、还原现实场景的艺术时,就会让人审美疲劳。于是矫饰主义横空出世:身体比例不重要,构图平衡不重要,色彩和谐不重要,要的就是造型扭捏的设计感,出乎意料的新奇感,与众不同的独特感。

【米说】39:美人妖 -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画家。他的许多展览作品多以神话和圣经故事为题材,以其明亮的色彩效果和充满梦幻的激情著称。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更多女人们走出家庭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影响力逐渐扩散渗透到男人的专属领域。到19世纪下半叶,另一半蓬勃发展的势头让男性感到集体焦虑,并通过"蛇蝎美人"的艺术主题表现出来。 法国画家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年)的《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是一幅象征主义绘画,是神话里英雄与妖怪的较量,也是现实生活中男人与女人的碰撞。 根据希腊神话,忒拜国王被诅咒会死在儿子手里,所以下令将新生的王子遗弃森林。牧羊人救了王子,因其双脚肿胀取名俄狄浦斯,交给邻国没有子嗣的国王收养作为继承人。俄狄浦斯长大后去求神谕,得知自己将杀父娶母,不敢再回养父母家,前往邻国忒拜。他在途中杀了一个不让路的老头,不知他就是自己的生父-忒拜国王。随后碰到设路障吃人的斯芬克斯,猜出"上午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语,灭了妖怪。他被感恩的民众推选为新国王,并娶了原王后,神谕就此应验。后来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就用他的名字代指恋母情结。 古埃及传说中的斯芬克斯通常是有神力的男精灵,蹲守神庙抵御外敌,而希腊语中斯芬克斯意为"紧抓、抱住",形象设计为人头、狮身、鹰翅的女妖,此画也秉承了这条希腊路线。 群山怪石的环境里,女妖占据画面中心,金发上戴着纯洁的珍珠王冠,抬起美女脸,凝视英雄,挺起胸部靠近他。前爪扣住他的胸膛,后爪踏在他大腿内侧,丰满的翅膀向广阔天空伸展,和拱起的腰背形成两条连续的弧线。腰间那串象征热情、幸福的红珊瑚珠,宛如维纳斯的魔法腰带,让男人无法抵御诱惑。 英雄以不对称的姿态保持身体平衡,造型来自古希腊"对立平衡"的经典现实主义雕塑《执矛者》,直挺的躯干与对手的曲线呼应。两人四目相对,背靠悬崖无路可退,长矛手柄顶部一小撮月桂枝预示了他的胜利。 前景的沟壑堆满不同腐坏程度的受害者残骸,一旁散落着他们生前的王冠、金桂冠,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才高八斗都难逃此劫。 左侧是禁果无花果树,右侧金杯柱上缠绕一条小蛇撒旦,造型与妖怪的尾巴相呼应,有明确的基督教寓意,提醒诱惑的危险。角落有一只蝴蝶翩翩飞走,离开小蛇的控制范围,象征灵魂脱险的希望。 根据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忒拜后来发生灾荒,需要找出杀死老国王的凶手才能免灾,俄狄浦斯亲自追查,得知答案之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带着两个与母后乱伦所生的女儿浪迹天涯,了却残生。 古人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米说】34:暴食 -威廉·范·阿尔斯特(Willem van Aelst 1627 - 1683)是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专门从事静物画创作。

静物画起源于中古时期,古埃及墓葬里描绘的各类物品希望能供死者享用,古希腊的花瓶画上展示过日常用品和动植物画作,古罗马的马赛克壁画中也有发现描绘可归类为静物类别的装饰点缀,体现上流社会物资多样性以及庆祝丰收季节。 十七世纪,摆脱了西班牙天主教统治的荷兰共和国获得独立,经历了巨大时代演变后,贵族和神职人员丧失了以往的特权地位,艺术也不再围绕他们而创作,自由开放的浪潮催生出对当时荷兰新兴中产阶级在衣食住行方面流行趋势的独特审视,记录下那个时期人们鸡零狗碎的日常琐事,在反映喜怒哀乐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写实艺术文献。 荷兰静物画以别有用心或天马行空的安排和组合,不仅基于动物学、植物学上准确闻名,且表达出具有时代性的宗教和哲学上的思考,静物在绘画体裁中虽属最低一级,但却非常受买家欢迎,选取摆放的静物元素通常具有象征寓意,尤其是宗教虚空寓意的劝世静物画。艺术家们则竞相创作逼真视感的画作。当时荷兰的静物画除了满足本地客户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 其中一种是早餐画(ontbijtjes),不一定特指早餐,而是上层阶级炫耀美食文化及个人偏好的显现,顺便有避免暴食的宗教提醒。但丁《神曲》里的暴食罪指过度沉迷享乐、不懂节制、浪费食物的人,在炼狱第六层受刑,他们饥渴难耐,眼见食物饮品近在咫尺而取之不得,备受煎熬。 荷兰画家万艾斯特的这幅《水果、龙虾及银器静物》,包括了尽可能多的种类,瓜、果、花、虾,威尼斯玻璃杯、中国瓷器、精致金银器,有收藏价值的鹦鹉螺,鸟、猴、狗、金刚鹦鹉,琳琅满目的珍贵物品来自世界各地,让人眼花缭乱,根本顾不上什么天堂地狱、耶稣魔鬼的寓意,早将传统静物画引发"人必有一死"的宗教思考抛诸脑后。此时,观赏者突然发现窗外有一个路人,垂涎欲滴地冲着室内咧嘴怪笑,他就是照妖镜,让暴食者原形毕露,与那只胡吃海喝的丑陋猴子毫无差别。 古人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Set pelajaran terkait

hesi practice - F & E, Acid-base balance

View Set

Intro to Operating Systems - Test 1

View Set

qmb 3200 exam 3 ch14, ST 560 Module 11, Chapter 13 Quiz, Chapter 8: Interval Estimation, Stat chapter 10, stat exam 3 (ch. 9)

View Set

A3 Statement of Change in Equity and BS

View Set

Mental Health Chapter 13 Individual Therapie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View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