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_哲学部分

Pataasin ang iyong marka sa homework at exams ngayon gamit ang Quizwiz!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对立统一规律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它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思维领域,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矛盾双方的统一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来自百度)

价值的本质

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主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们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们群众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如毛主席所说:"人们,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真理为前提。要想达到实现的目的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简述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首先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这是因为一方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真理又是全面的。把全面的真理性认识组成的科学体系中的某个原理孤立地抽取出来,切断同其他远离的联系,也会使其丧失自己的真理性而变为谬误。这种做法割裂了某个原理与其他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既然超出一定的条件,能够导致真理变成谬误,那么恢复特定的条件,对谬误进行"纠错",使之重新与之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能吃一堑、长一智,勇于正视错误、反省错误、修正错误,终能取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懂得正确认识,从而让错误逆转为正确,谬误转化为真理。

社会存在的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有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射虎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欲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Kaugnay na mga set ng pag-aaral

NCAA Practice Exam TRUE OR FALSE

View Set

Bowel Elimination Chapter 38 PrepU N400

View Set

nursing exam 1 practice questions

View Set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Test 7 (Ch. 35-38)

View Set